牡蛎多糖制备工艺及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牡蛎加工利用现状 | 第7-8页 |
1.2 酶解法多糖制备方法 | 第8页 |
1.3 多糖干燥方法 | 第8-9页 |
1.4 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研究 | 第9-10页 |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2 酶法制备牡蛎多糖工艺研究 | 第11-1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1页 |
2.1.2 仪器 | 第11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11-12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12-15页 |
2.2.1 温度对牡蛎多糖提取的影响 | 第12页 |
2.2.2 反应时间对牡蛎多糖提取的影响 | 第12-13页 |
2.2.3 加酶量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13-14页 |
2.2.4 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14-15页 |
2.3 结论 | 第15-16页 |
3 不同干燥方法对牡蛎多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16-25页 |
3.1 材料与试剂 | 第16页 |
3.2 仪器设备 | 第1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3.3.1 牡蛎多糖的干燥 | 第16-17页 |
3.3.2 还原糖和蛋白质测定 | 第17页 |
3.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7页 |
3.3.4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17页 |
3.3.5 扫描电镜观察 | 第17页 |
3.3.6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第17-1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19-23页 |
3.4.1 还原糖和蛋白质的测定分析 | 第19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9页 |
3.4.3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分析 | 第19-22页 |
3.4.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2页 |
3.4.5 高效液相分析 | 第22-23页 |
3.5 小结 | 第23-25页 |
4 牡蛎多糖安全性毒理学研究 | 第25-3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4.1.1 材料 | 第25页 |
4.1.2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4.1.3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25-26页 |
4.1.4 Ames试验 | 第26-27页 |
4.1.5 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 | 第27-28页 |
4.1.6 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第28-30页 |
4.1.7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4.2 结果 | 第31-35页 |
4.2.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31页 |
4.2.2 Ames试验 | 第31页 |
4.2.3 小鼠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 | 第31-33页 |
4.2.4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第33-35页 |
4.3 结论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