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绪论 | 第9-12页 |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9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一、“润腔”概念简介 | 第12-14页 |
| (一)“润腔”一词的出处 | 第12页 |
| (二)润腔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二、润腔的运用——以歌剧《野火》中两首唱段为例 | 第14-30页 |
| (一)歌剧与唱段简介 | 第14-16页 |
| (二)“旋律性润腔”的运用与辅助“正字” | 第16-18页 |
| (二)阻音式润腔的运用 | 第18-20页 |
| (三)“拖腔”与“甩腔”的运用 | 第20-21页 |
| (四)“断音”的运用 | 第21-22页 |
| (五)“挑音”与“颠音”的运用 | 第22-23页 |
| (六)元音二次成形 | 第23页 |
| (七)衬词与衬腔的运用及作用 | 第23-25页 |
| (八)其它润腔方式 | 第25-26页 |
| (九)润腔手法的综合运用 | 第26-28页 |
| (十)润腔运用禁忌 | 第28-30页 |
| 结语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2页 |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