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熟肉制品论文

戊糖乳杆菌降N-亚硝胺及其在香肠发酵中的应用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1页
    1.1 肉制品中的N-亚硝胺(NAs)第15-16页
        1.1.1 NAs的形成第15页
        1.1.2 NAs的危害第15-16页
    1.2 NAs的控制方法第16-17页
        1.2.1 物理方法第16页
        1.2.2 化学方法第16-17页
        1.2.3 微生物发酵法第17页
    1.3 乳酸菌在香肠发酵中的作用第17-19页
        1.3.1 改善香肠品质第17-18页
        1.3.2 提高香肠安全性第18-19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9-21页
        1.4.1 研究意义第19页
        1.4.2 主要内容第19页
        1.4.3 技术方案第19-2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1-31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21-22页
        2.1.1 原辅料与试剂第21页
        2.1.2 菌株与培养基第21-22页
        2.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2页
    2.2 试验设计第22-26页
        2.2.1 模拟体系中降NAs菌株及其培养条件筛选的试验设计第22-23页
        2.2.2 L. pentosus R3降NAs机理探讨的试验设计第23-25页
        2.2.3 L. pentosus R3应用于香肠发酵的试验设计第25-26页
    2.3 检测与评定方法第26-30页
        2.3.1 品质特性检测方法第26-27页
        2.3.2 理化特性检测方法第27-29页
        2.3.3 菌群结构分析方法第29-30页
    2.4 数据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模拟体系中降NAs菌株及其培养条件的筛选第31-37页
    3.1 NAs色谱图及标准曲线第31-32页
    3.2 接种不同菌株对NAs含量的影响第32页
    3.3 培养方式对L. pentosus R3降NAs的影响第32-33页
    3.4 接种浓度对L. pentosus R3降NAs的影响第33-34页
    3.5 发酵温度对L. pentosus R3降NAs的影响第34页
    3.6 发酵时间对L. pentosus R3降NAs的影响第34-35页
    3.7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四章 L. pentosus R3降NAs的机理探讨第37-43页
    4.1 L. pentosus R3对NAs的吸附作用第37页
    4.2 L. pentosus R3对NAs的降解作用第37-42页
        4.2.1 无细胞上清液和全细胞悬液对NAs的降解作用第37-38页
        4.2.2 胞内提取液和细胞碎片悬液对NAs的降解作用第38-39页
        4.2.3 酶处理对全细胞提取液降解NAs的影响第39-40页
        4.2.4 细胞碎片全蛋白和表层蛋白的分子量第40-41页
        4.2.5 表层蛋白对NAs的降解作用第41-42页
        4.2.6 表层蛋白的质谱鉴定结果第42页
    4.3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五章 L. pentosus R3在香肠发酵中的应用第43-59页
    5.1 L. pentosus R3对香肠品质特性的影响第43-46页
        5.1.1 色泽第43-44页
        5.1.2 质构第44-45页
        5.1.3 感官品质第45页
        5.1.4 水分含量第45-46页
    5.2 L. pentosus R3对香肠理化特性的影响第46-54页
        5.2.1 NAs含量第46-49页
        5.2.2 亚硝酸盐残留量第49-50页
        5.2.3 羰基含量和TVB-N含量第50页
        5.2.4 TBARS第50-51页
        5.2.5 pH第51-52页
        5.2.6 a_w第52-53页
        5.2.7 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第53-54页
    5.3 L. pentosus R3对香肠菌群结构的影响第54-57页
        5.3.1 菌落数目第54页
        5.3.2 高通量测序结果第54-57页
    5.4 香肠菌群对NAs的降解作用第57页
    5.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0页
    6.1 结论第59页
    6.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食源性铅暴露导致的学习记忆损伤中的负调控机制
下一篇:液态界面增强拉曼光谱快速检测水果农药残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