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习心理学论文

一对一指导行为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节 前言第11-16页
    1.1 教师有效指导的重要性第11-12页
    1.2. 翻转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学习第12-13页
    1.3. 智能导学系统与学生学习的个别指导第13-14页
    1.4. 一对一指导现状与论文研究框架的提出第14-16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6-31页
    2.1. 学习指导的分类第16页
    2.2. 学习指导的三种假设第16-19页
        2.2.1. 指导者中心假设第17-18页
        2.2.2. 学习者中心假设第18-19页
        2.2.3. 指导者-学习者互动中心假设。第19页
    2.3. 学习指导的模式第19-21页
        2.3.1. 指导者讲授的一对一学习指导模式第19-20页
        2.3.2. 指导者解释的一对一学习指导模式第20页
        2.3.3. 指导者-学习者对话的一对一学习指导模式第20-21页
    2.4. 一对一学习指导的主要指导行为第21-23页
        2.4.1. 解释的定义、分类第21-22页
        2.4.2. 支架的定义、分类与作用第22-23页
    2.5. 相关研究第23-29页
        2.5.1. 指导模式研究第23-24页
        2.5.2. 指导策略研究第24-26页
        2.5.3. 解释策略真的效用有限?第26-29页
    2.6.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29-3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31-46页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1-33页
        3.1.1. 锚定-调整理论(anchoring-and-adjustment process)第31页
        3.1.2. 学习行为的PACI理论(passive-active-constructive-interactive hypothesis)第31-33页
    3.2. 研究设计第33-34页
    3.3. 研究对象第34-35页
    3.4. 指导内容的选取与实验材料的设计第35-36页
        3.4.1 指导内容的选取第35-36页
        3.4.2. 研究材料的设计第36页
    3.5. 研究程序第36-37页
    3.6.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第37-40页
        3.6.1. 数据收集方法第37页
        3.6.2 言语数据的分析方法第37-39页
        3.6.3. 前后测数据的分析方法第39-40页
    3.7. 实验操纵有效性的数据证明第40-46页
        3.7.1. 指导方式自变量操纵有效的证明第40-42页
        3.7.2. 指导行为适应性的证明第42-46页
第四节 研究结果第46-57页
    4.1. 解释组与支架组学生前测成绩的比较分析第46-47页
    4.2. 指导者行为差异比较第47-50页
        4.2.1. 支架组与解释组指导者行为的差异比较第47页
        4.2.2. 指导者对不同学生的指导行为差异比较第47-49页
        4.2.3. 指导者对同一指导组不同学生的指导行为差异比较第49-50页
    4.3. 学习者学习行为差异比较第50-52页
        4.3.1. 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差异比较第50-51页
        4.3.2. 同一指导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差异比较第51-52页
    4.4.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比较第52-54页
        4.4.1. 学习者后测成绩的差异比较第52-53页
        4.4.2. 学习者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比较第53-54页
    4.5. 研究讨论第54-57页
        4.5.1. 适应性支架行为促进学生学业成就进步第54页
        4.5.2. 指导者给予好生与差生的支架类型存在差异第54-55页
        4.5.3. 解释对学习进步程度的影响与学生对内在知识模型认知有关第55页
        4.5.4. 不同类型学生与不同指导行为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第55-57页
第五节 研究结论及展望第57-59页
    5.1. 研究结论第57页
        5.1.1. 适应性支架行为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第57页
        5.1.2. 学生的主动建构学习仍需要指导者的支持与帮助第57页
        5.1.3. 学生的建构学习行为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第57页
    5.2. 研究展望第57-59页
        5.2.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7-58页
        5.2.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63-64页
附录第64-74页
    附录A:指导材料第64-67页
    附录B:指导语第67-68页
    附录C:前测第68-69页
    附录D:后测第69-70页
    附录E:前测评分标准第70-71页
    附录F:后测评分标准第71-72页
    附录G:学生学习指导评价第72-74页
致谢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习策略的教学视频设计与应用效果研究--以《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为例
下一篇:美国双语教育政策变迁的教育社会学分析(1968-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