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益生菌胞外多糖分离与生物学活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4-20页
    0.1 概述第14页
    0.2 关于益生菌胞外多糖的研究第14-15页
    0.3 益生菌胞外多糖产量影响因素第15页
        0.3.1 培养基成分第15页
        0.3.2 培养条件第15页
    0.4 EPS分离纯化方法第15-16页
    0.5 EPS结构研究第16页
    0.6 EPS功能特性第16-18页
        0.6.1 抗氧化活性第16页
        0.6.2 抗肿瘤活性第16-17页
        0.6.3 免疫调节活性第17页
        0.6.4 降脂降糖活性第17-18页
    0.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第1章 益生菌产胞外多糖条件优化第20-46页
    1.1 实验目的第20页
    1.2 实验方案第20-21页
    1.3 实验材料、实验与仪器设备第21-22页
        1.3.1 实验材料第21页
        1.3.2 实验试剂第21-22页
        1.3.3 仪器设备第22页
    1.4 实验方法第22-27页
        1.4.1 益生菌产胞外多糖分离第23页
        1.4.2 益生菌产胞外多糖含量测定第23页
        1.4.3 单因素条件确定第23-25页
            1.4.3.1 培养时间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3页
            1.4.3.2 培养温度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3-24页
            1.4.3.3 初始pH值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4页
            1.4.3.4 接种量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4页
            1.4.3.5 不同碳源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4页
            1.4.3.6 不同氮源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4页
            1.4.3.7 不同碳氮比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4页
            1.4.3.8 不同磷酸盐含量对胞外多糖产量影响第24-25页
        1.4.4 正交设计优化条件第25-27页
    1.5 实验结果分析第27页
    1.6 实验结果第27-44页
        1.6.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27-28页
        1.6.2 四种益生菌产胞外多糖培养条件优化结果第28-44页
            1.6.2.1 培养基优化第28-36页
            1.6.2.2 培养条件优化第36-44页
    1.7 小结第44-46页
第2章 益生菌胞外多糖体外生物学活性第46-54页
    2.1 实验目的第46页
    2.2 实验方案第46-47页
        2.2.1 EPS分离纯化第46页
        2.2.2 EPS体外生物学活性实验第46-47页
    2.3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第47-49页
        2.3.1 实验材料第47页
        2.3.2 实验试剂第47页
        2.3.3 实验仪器第47-48页
        2.3.4 实验试剂的配置第48-49页
    2.4 实验方法第49-51页
        2.4.1 EPS体外抗氧化活性第49-50页
            2.4.1.1 EPS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第49页
            2.4.1.2 EPS对·OH自由基清除活性第49-50页
        2.4.2 EPS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第50-51页
            2.4.2.1 细胞传代与培养第50页
            2.4.2.2 MTT活性检测第50-51页
    2.5 分析第51页
    2.6 实验结果第51-53页
        2.6.1 抗氧化实验第51-52页
        2.6.2 EPS对结肠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第52-53页
    2.7 小结第53-54页
第3章 胞外多糖体内生物学活性研究第54-62页
    3.1 实验目的第54页
    3.2 实验材料第54页
        3.2.1 实验试剂第54页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54页
    3.3 实验方法第54-56页
        3.3.1 胞外多糖的制备第54-55页
        3.3.2 高脂饲料配方第55页
        3.3.3 营养性肥胖小鼠模型构建第55页
        3.3.4 实验动物管理及分组第55页
        3.3.5 胞外多糖对造模小鼠减肥作用第55-56页
            3.3.5.1 模型鼠的喂养第55-56页
            3.3.5.2 小鼠肥胖指标的监测第56页
    3.4 结果第56-61页
        3.4.1 小鼠营养性肥胖模型建立第56页
        3.4.2 EPS对高脂小鼠体重影响第56-57页
        3.4.3 EPS对高脂小鼠血液指标影响第57-59页
        3.4.4 EPS对高脂小鼠脏器指数影响第59-61页
        3.4.5 EPS对高脂小鼠血糖的影响第61页
    3.5 小结第61-62页
第4章 结论第62-64页
致谢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楼根部放线菌的分离、活性研究及Catellatospora paridis新种的鉴定
下一篇:转ZmHAK1基因拟南芥吸收转运钾离子的研究及RNA干扰载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