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一、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 生命态度的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 生命态度的概念 | 第13页 |
2. 生命态度的实证研究 | 第13-15页 |
3. 生命态度测量工具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 心理求助的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 心理求助的概念 | 第16-17页 |
2. 心理求助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3. 心理求助的测量工具的研究 | 第19-21页 |
二、研究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第21-23页 |
(一) 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 | 第21页 |
(二)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1-22页 |
(三) 顺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发展要求 | 第22页 |
(四) 开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 | 第22-23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3-27页 |
(一) 研究主题与假设 | 第23页 |
1. 研究主题 | 第23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二) 研究过程 | 第23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 研究工具 | 第25-27页 |
1. 生命态度量表 | 第25-26页 |
2. 心理求助量表 | 第26-27页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一) 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结果与分析 | 第27页 |
(二)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7-32页 |
1.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27页 |
2.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3.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28页 |
4.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是否家庭经济困难上的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5.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页 |
6.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7.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30-31页 |
8.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生源上的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三) 大学生心理求助的结果与分析 | 第32页 |
(四)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32-36页 |
1.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32页 |
2.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3.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页 |
4.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是否家庭经济困难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页 |
5.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6.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7.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8.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生源上的差异分析 | 第36页 |
(五) 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六) 大学生生命态度对心理求助的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1. 大学生生命态度对心理求助的一元回归分析 | 第37页 |
2. 大学生生命态度各因子对心理求助及其各因子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五、综合讨论 | 第39-45页 |
(一) 大学生生命态度的总体讨论 | 第39页 |
(二)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讨论 | 第39-41页 |
1.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性别上的讨论 | 第39页 |
2.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讨论 | 第39页 |
3.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讨论 | 第39-40页 |
4.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是否家庭经济困难上的讨论 | 第40页 |
5.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学历上的讨论 | 第40页 |
6.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年级上的讨论 | 第40页 |
7.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专业类别上的讨论 | 第40-41页 |
8. 大学生生命态度在生源上的讨论 | 第41页 |
(三) 大学生心理求助的总体讨论 | 第41-42页 |
(四)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讨论 | 第42-44页 |
1.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性别上的讨论 | 第42页 |
2.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讨论 | 第42页 |
3.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讨论 | 第42页 |
4.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是否家庭经济困难上的讨论 | 第42-43页 |
5.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学历上的讨论 | 第43页 |
6.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年级上的讨论 | 第43页 |
7.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专业类别上的讨论 | 第43页 |
8. 大学生心理求助在生源上的讨论 | 第43-44页 |
(五) 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关系讨论 | 第44-45页 |
六、结论和对策 | 第45-49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45页 |
(二) 教育对策 | 第45-49页 |
1. 学校教育 | 第45-47页 |
2. 大学生个人层面 | 第47-49页 |
七、本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49-50页 |
(一)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9页 |
(二)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