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烘焙温度对带种皮压榨杏仁油品质特性的影响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4页 |
1.1 杏的概况 | 第11-13页 |
1.1.1 杏仁 | 第11页 |
1.1.2 杏仁油 | 第11-12页 |
1.1.3 杏仁种皮 | 第12-13页 |
1.2 油脂的抗氧化研究 | 第13-18页 |
1.2.1 油脂的氧化 | 第13页 |
1.2.2 油脂的氧化稳定性评价 | 第13-14页 |
1.2.3 油脂的抗氧化性 | 第14-15页 |
1.2.4 植物油中的活性成分 | 第15-18页 |
1.3 植物油挥发性成分 | 第18-20页 |
1.3.1 植物油挥发性成分的生成机理 | 第18-19页 |
1.3.2 植物油挥发性成分组成 | 第19-20页 |
1.3.3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 第20页 |
1.4 烘焙对植物油品质影响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4.1 烘焙对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20-21页 |
1.4.2 烘焙对植物油挥发性组分的影响 | 第21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杏仁油理化品质 | 第24-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6-32页 |
2.1.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2.2.1 杏仁油脂肪酸种类和含量 | 第32-33页 |
2.2.2 杏仁油酸价 | 第33-34页 |
2.2.3 杏仁油过氧化值 | 第34-35页 |
2.2.4 杏仁油茴香胺值 | 第35-36页 |
2.2.5 杏仁油全氧化值 | 第36页 |
2.2.6 杏仁油碘值 | 第36-37页 |
2.2.7 杏仁油皂化值 | 第37页 |
2.2.8 杏仁油紫外吸光度 | 第37-39页 |
2.2.9 杏仁油感官品质 | 第39-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杏仁油氧化稳定性与抗氧化能力 | 第41-5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3.2.1 杏仁油氧化诱导时间 | 第46-47页 |
3.2.2 杏仁油总酚含量 | 第47-48页 |
3.2.3 杏仁油抗氧化能力 | 第48-49页 |
3.2.4 杏仁种皮总酚含量 | 第49-50页 |
3.2.5 杏仁种皮抗氧化能力 | 第50-52页 |
3.2.6 主要参数相关性分析与比较 | 第52-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杏仁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54-6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57-64页 |
4.2.1 标准品色谱图 | 第57-60页 |
4.2.2 标准品线性 | 第60页 |
4.2.3 样品色谱图 | 第60-63页 |
4.2.4 样品分析及结果 | 第63-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杏仁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66-7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5.1.3 实验数据 | 第67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67-75页 |
5.2.1 杏仁油挥发性成分GC-MS色谱图 | 第67-70页 |
5.2.2 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组成 | 第70-71页 |
5.2.3 总峰个数与总峰面积的变化 | 第71-72页 |
5.2.4 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 | 第72-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结论 | 第76-78页 |
6.1.1 杏仁油理化品质 | 第76页 |
6.1.2 杏仁油氧化稳定性与抗氧化能力 | 第76-77页 |
6.1.3 杏仁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77页 |
6.1.4 杏仁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页 |
6.3 论文创新点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附录A 缩略词 | 第89-91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