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粒料基层设计方法与永久变形控制指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9页
    1.1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3-27页
        1.2.1 粒料基层永久变形预估模型研究概况第14-18页
        1.2.2. 粒料基层控制模型研究概况第18-24页
        1.2.3 粒料基层永久变形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4-2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7-2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7页
        1.3.2 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含粒料层沥青路面的应力水平分析第29-49页
    2.1 典型粒料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计算第29-37页
        2.1.1 力学分析模型第29-30页
        2.1.2 路面结构组合第30页
        2.1.3 计算方案和方法第30-33页
        2.1.4 典型应力水平统计分析第33-37页
    2.2 粒料基层应力影响因素分析第37-46页
        2.2.1 计算分析的路面结构组合第37页
        2.2.2 计算参数取值第37-38页
        2.2.3 各结构层厚度对级配碎石应力状态影响分析第38-40页
        2.2.4 各结构层模量对级配碎石应力状态的影响第40-46页
        2.2.5 级配碎石应力范围第46页
    2.3 模量试验加载序列与主应力比确定第46-47页
    2.4 本章小节第47-49页
第3章 粒料层动态模量及级配组成设计第49-81页
    3.1 级配碎石动态模量试验第49-62页
        3.1.1 动三轴试验第50-58页
        3.1.2 动态模量模型及参数第58-62页
    3.2 级配碎石动态模量影响因素分析第62-70页
        3.2.1 含水量对动态模量影响第62-65页
        3.2.2 含水量对CBR值的影响第65-66页
        3.2.3 应力状态对动态模量的影响第66-69页
        3.2.4 密实度对动态模量的影响第69-70页
    3.3 级配组成设计研究第70-76页
        3.3.1 技术指标确定第70页
        3.3.2 级配组成对CBR影响分析第70-74页
        3.3.3 级配组成模量验证第74-76页
        3.3.4 级配影响相关性分析第76页
    3.4 贝雷法级配参数验证第76-80页
    3.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4章 粒料层永久变形试验与结果分析第81-103页
    4.1 粒料永久变形试验方案第81-86页
        4.1.1 试验条件第81-82页
        4.1.2 级配碎石材料配合比设计第82-85页
        4.1.3 试件成型第85-86页
        4.1.4 试验参数的设定第86页
    4.2 粒料永久变形试验与结果分析第86-101页
        4.2.1 试验过程第86-88页
        4.2.2 试验结果的评价及数据处理原则第88-91页
        4.2.3 试验结果分析第91-101页
    4.3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5章 粒料层永久变形影响因素与预估模型第103-116页
    5.1 散粒体永久变形预估模型选择第103-104页
    5.2 永久变形影响因素分析第104-109页
        5.2.1 主应力比影响第104-106页
        5.2.2 围压应力的影响第106-107页
        5.2.3 不同级配的影响第107-108页
        5.2.4 含水量的影响第108-109页
    5.3 永久变形预估模型第109-115页
        5.3.1 基于M-E模型系数回归分析第110-112页
        5.3.2 基于应力状态的预估模型第112-115页
    5.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6章 粒料层永久变形设计指标与控制模型第116-134页
    6.1 不同应力加载路径下永久变形曲线的模拟回归与验证第116-120页
        6.1.1 不同应力加载路径下永久变形曲线模拟回归第116-118页
        6.1.2 试验曲线外延性验证第118-120页
    6.2 粒料永久变形塑性安定状态(A区)分析第120-124页
        6.2.1 塑性安定状态(A区)的判定原则第120-121页
        6.2.2 不同应力加载路径下粒料永久变形塑性安定状态分析第121-124页
    6.3 塑性安定状态下粒料永久变形量临界值的确定第124-128页
        6.3.1 典型路面结构粒料基层永久变形量计算第124-126页
        6.3.2 沥青路面各结构层永久变形量所占组成比例分析第126-127页
        6.3.3 塑性安定状态下粒料层永久变形量临界值的确定第127-128页
        6.3.4 永久变形试验时塑形安定状态下临界应变值的确定第128页
    6.4 粒料基层永久变形控制模型的建立第128-131页
    6.5 限制粒料层永久变形计算流程第131-132页
    6.6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4-138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34-135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35-136页
    7.3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5页
附录A 永久变形试验结果第145-156页
    A.1 级配1不同围压和加载路径永久应变曲线第145-150页
    A.2 级配2不同围压和加载路径永久应变曲线第150-156页
附录B 级配2的永久变形分析图形第156-158页
    B.1 级配2不同应力加载路径永久变形发展规律第156-157页
    B.2 级配2不同应力加载路径永久应变速率发展规律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作者简介第159-161页
附件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宣传研究
下一篇:不同烘焙温度对带种皮压榨杏仁油品质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