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豆类制食品论文--大豆制食品论文

东北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风味品质与微生物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前言第14-19页
   ·豆酱概述第14页
     ·豆酱发展历史第14页
     ·豆酱生产方法及原理第14页
   ·豆酱发酵过程中生化反应及其作用第14-16页
     ·脂类氧化降解第14-15页
     ·美拉德反应第15页
     ·蛋白质降解及氨基酸转化第15-16页
     ·淀粉糖化作用第16页
     ·酒精发酵第16页
   ·豆酱微生物研究方法概述第16-17页
   ·宏基因组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7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9-27页
   ·试验材料第19页
   ·主要试剂第19页
   ·仪器与设备第19-20页
   ·试验方法第20-27页
     ·豆酱理化品质检测第20-22页
       ·豆酱颜色测定第20页
       ·豆酱质地测定第20页
       ·豆酱感官品质评价第20-21页
       ·豆酱中pH值和总酸测定第21页
       ·豆酱中水分含量和氨基氮测定第21页
       ·豆酱中蛋白质和脂肪测定第21页
       ·豆酱中非蛋白氮和蛋白水解指数测定第21-22页
       ·豆酱中可溶性蛋白测定第22页
       ·豆酱中食盐和亚硝酸盐测定第22页
     ·豆酱中风味成分检测第22-24页
       ·豆酱中还原糖测定第22页
       ·豆酱中非挥发性有机酸测定第22页
       ·豆酱中氨基酸测定第22-23页
       ·豆酱中脂肪酸测定第23-24页
       ·豆酱中香气成分测定第24页
     ·豆酱中微生物检测第24-27页
       ·样品中DNA提取第24页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第24-26页
       ·数据处理与序列统计第26页
       ·OTU聚类及注释第26页
       ·稀释曲线第26页
       ·Alpha多样性分析第26页
       ·群落组成分析第26页
       ·物种进化分析第26-2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7-63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理化品质变化第27-34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颜色变化第27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质地变化第27-30页
       ·豆酱质地变化测定结果第27-29页
       ·豆酱质地变化相关性分析第29-30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pH值和总酸变化第30-31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水分和氨基氮含量变化第31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第31-32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非蛋白氮和蛋白水解指数变化第32-33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第33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食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第33-34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风味成分变化第34-52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变化第34-35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变化第35-36页
       ·非挥发性有机酸确定第35-36页
       ·豆酱中乳酸含量变化第36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第36-38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变化第38-43页
       ·饱和脂肪酸甲酯质谱特征第38-39页
       ·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质谱特征第39-40页
       ·双不饱和脂肪酸甲酯质谱特征第40-41页
       ·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质谱特征第41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变化第41-43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形成机理研究第43-52页
       ·香气组成与含量变化第43-47页
       ·香气成分因子分析第47-50页
       ·香气成分形成机理初探第50-52页
   ·豆酱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第52-63页
     ·PCR产物检测第52-53页
     ·原始数据质量评估第53-54页
     ·OTU聚类及注释第54-55页
     ·物种丰度分析第55-57页
       ·稀释曲线第55-56页
       ·Alpha多样性分析第56-57页
     ·群落结构分析第57-63页
       ·门水平的物种分布第57-59页
       ·属水平的物种分布第59-61页
       ·物种进化分析第61-63页
4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结论第63-64页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aldicellulosiruptor kronotskyensis 2002木聚糖内切酶的分子催化机理及结构域多态性
下一篇:一种新型小电流接地选线设备的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