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食品腐败菌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缩略词表 | 第5-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微生物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 第8-11页 |
·细菌素 | 第8-10页 |
·纳他霉素 | 第10-11页 |
·泰乐菌素 | 第11页 |
·溶菌酶 | 第11页 |
·微生物防腐剂的开发模式 | 第11-16页 |
·新型防腐微生物菌种筛选 | 第12-13页 |
·新型抗菌物质的生物合成 | 第13页 |
·抗菌物质的粗提 | 第13-14页 |
·沉淀法 | 第13-14页 |
·溶媒萃取法 | 第14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4页 |
·吸附法 | 第14页 |
·膜分离技术 | 第14页 |
·农用抗生素的精制技术 | 第14-16页 |
1. 前言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17-18页 |
·土样来源 | 第17页 |
·供试菌株 | 第17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18-19页 |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18页 |
·指示菌的活化 | 第18页 |
·拮抗菌株的初筛 | 第18页 |
·拮抗菌株的复筛 | 第18-19页 |
·抑菌最低浓度稀释梯度的测定 | 第19页 |
·形态学特征 | 第19页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19页 |
·16S rDNA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9页 |
·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 | 第19-20页 |
·树脂类型的选择 | 第19-20页 |
·洗脱液的筛选 | 第20页 |
·洗脱 | 第20页 |
·最大吸收峰的确定 | 第20页 |
·HPLC 纯化 | 第20页 |
·抗菌活性物质结构的确定 | 第20-22页 |
·抗菌活性物质提纯 | 第20-21页 |
·抗菌活性物质分子量的测定 | 第21页 |
·抗菌活性物质结构的测定 | 第21-22页 |
·抗菌物质抑菌谱及其部分性质的测定 | 第22-23页 |
·指示菌的活化 | 第22页 |
·活性物质抑菌谱测定 | 第22页 |
·活性物对温度的稳定性 | 第22页 |
·活性物对 pH 的稳定性 | 第22页 |
·活性物对紫外光的稳定性 | 第22页 |
·活性物对光的稳定性 | 第22-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菌株分离、纯化结果 | 第23页 |
·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 | 第23-24页 |
·初筛结果 | 第23页 |
·复筛结果及抑菌谱测定 | 第23-24页 |
·抑菌最低浓度稀释梯度的测定结果 | 第24页 |
·拮抗菌株 A-2 的鉴定结果 | 第24-27页 |
·菌株 A-2 的形态特征 | 第24页 |
·A-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24-25页 |
·16S rDNA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25-27页 |
·活性物质分离结果 | 第27-30页 |
·树脂筛选结果 | 第27-28页 |
·洗脱液浓度的筛选结果 | 第28页 |
·柱层析结果 | 第28页 |
·全波长扫描结果 | 第28-29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结果 | 第29-30页 |
·抗菌活性物质分子量的测定结果 | 第30-31页 |
·抗菌活性物质结构测定结果 | 第31-33页 |
·抗菌活性物抑菌谱及 MIC 的测定结果 | 第33页 |
·抗菌物质部分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 | 第33-36页 |
·活性物对温度的稳定性 | 第33-34页 |
·活性物对 pH 的稳定性 | 第34页 |
·活性物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 第34-35页 |
·活性物对光照的稳定性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39页 |
5.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个人简介 | 第45-46页 |
导师简介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