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嗜酸乳杆菌产共轭亚油酸及其乳制品的研究

1 引言第1-27页
 1.1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及结构第12-14页
  1.1.1 共轭亚油酸的发现第12页
  1.1.2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及特点第12-13页
  1.1.3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第13-14页
 1.2 生理学功能及作用机制第14-16页
  1.2.1 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第14-15页
  1.2.2 防止动脉硬化,影响脂质代谢第15页
  1.2.3 强化免疫的功效第15-16页
  1.2.4 影响人体体重及骨骼发育第16页
  1.2.5 其他功能第16页
 1.3 CLA营养强化途径第16-22页
  1.3.1 在饲料及牛奶中添加 CLA第16-17页
  1.3.2 微生物合成的高效性第17-18页
  1.3.3 乳酸菌生物合成CLA的方式和机制第18-22页
 1.4 强化 CLA的功能性乳制品第22-23页
  1.4.1 强化 CLA的乳酸菌发酵乳制品第22页
  1.4.2 干酪产品第22-23页
  1.4.3 CLA产品的应用现状第23页
 1.5 强化 CLA的嗜酸乳杆菌发酵乳制品第23-24页
 1.6 共轭亚油酸检测方法第24-25页
  1.6.1 紫外检测法(UV)第24页
  1.6.2 红外检测法(IR)第24页
  1.6.3 气相色谱法(GC)第24-25页
  1.6.4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Ag~+-HPLC)第25页
  1.6.5 气-质联用技术(GC-MS)第25页
 1.7 本研究的目标第25-2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7-39页
 2.1 试验菌株及来源第27页
 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27页
  2.2.1 MRS培养基第27页
  2.2.2 12%的复原脱脂乳第27页
  2.2.3 培养条件第27页
 2.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第27-28页
  2.3.1 重要试剂及材料第27-28页
  2.3.2 仪器设备第28页
 2.4 研究方法第28-39页
  2.4.1 CLA的分析检测方法的确立第28-29页
  2.4.2 产 CLA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诱变育种第29-31页
  2.4.3 嗜酸乳杆菌代谢LA生成 CLA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1-32页
  2.4.4 嗜酸乳杆菌转化LA生成 CLA动力学研究第32-33页
  2.4.5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第33-37页
  2.4.6 发酵乳制品中CLA生成量的研究第37-3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9-70页
 3.1 CLA的分析检测方法的确立第39-42页
  3.1.1 CLA标准品气相色谱的测定第39-40页
  3.1.2 CLA标准品紫外光谱曲线的测定第40-41页
  3.1.3 核桃油当中 LA含量的气相色谱检测第41-42页
 3.2 产 CLA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诱变育种第42-47页
  3.2.1 菌体的电镜扫描照片第42-43页
  3.2.2 菌体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3页
  3.2.3 紫外线诱变结果第43-45页
  3.2.4 亚硝基胍(NTG)紫外复合诱变结果第45-47页
 3.3 嗜酸乳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第47-50页
  3.3.1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第47页
  3.3.2 初始pH值对菌体生成量及cLA产量的影响第47-48页
  3.3.3 变换不同的碳源对菌体的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第48-49页
  3.3.4 变换不同的氮源对菌体的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第49页
  3.3.5 变换不同的碳氮比对菌体的生成量及 CLA产量的影响第49-50页
 3.4 嗜酸乳杆菌代谢 LA转化生成 CLA动力学研究第50-56页
  3.4.1 不同的乳化剂对菌株代谢 LA生成 CLA的影响第50-51页
  3.4.2 LA不同的添加量对菌体生成 CLA的影响第51-52页
  3.4.3 菌体的接种量对生成 CLA的影响第52-53页
  3.4.4 发酵过程中菌体代谢 LA生成CLA最佳时间的确立第53-54页
  3.4.5 发酵过程中CLA产量及酸度、活菌数的变化第54-56页
  3.4.6 优化发酵条件后MRS培养基发酵液中的CLA的气相色谱检测第56页
 3.5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第56-63页
  3.5.1 硫酸铵分级沉淀第56-57页
  3.5.2 亚油酸异构酶纯度及酶分子量的确定第57-58页
  3.5.3 共轭亚油酸异构酶反应体系当中CLA的气相色谱检测第58-59页
  3.5.4 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研究第59-63页
 3.6 发酵乳制品中菌体代谢LA生成 CLA的研究第63-70页
  3.6.1 诱导培养对发酵牛乳 CLA生成的影响第63-64页
  3.6.2 乳中添加不同的碳源对菌体生长及代谢 LA生成CLA产量的影响第64-65页
  3.6.3 乳中添加不同的氮源对菌体生长及代谢 LA生成 CLA产量的影响第65页
  3.6.4 LA浓度对菌体的生长和CLA生成量的影响第65-66页
  3.6.5 发酵乳制品在储藏期间CLA含量的变化第66-70页
4 讨论第70-82页
 4.1 气相色谱用于 CLA的分析检测第70页
 4.2 产 CLA的嗜酸乳杆菌菌株的诱变育种第70-71页
  4.2.1 紫外诱变致死率及诱变效果第71页
  4.2.2 紫外诱变和 NTG复合诱变致死率及诱变效果第71页
 4.3 不同因素对嗜酸乳杆菌代谢LA生成 CLA产量的影响第71-75页
  4.3.1 发酵温度第72页
  4.3.2 发酵时间第72-73页
  4.3.3 初始pH值第73页
  4.3.4 碳源的变化第73页
  4.3.5 氮源的变化第73-74页
  4.3.6 碳氮比的变化第74页
  4.3.7 乳化剂的影响第74页
  4.3.8 LA添加量第74-75页
  4.3.9 发酵液酸度、活菌数的影响第75页
  4.3.10 MRS培养基中嗜酸乳杆菌生成 CLA的气相色谱检测第75页
 4.4 亚油酸异构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第75-79页
  4.4.1 亚油酸异构酶的微生物来源第75-76页
  4.4.2 嗜酸乳杆菌产酶条件的研究第76页
  4.4.3 亚油酸异构酶纯化及酶的分子量第76-77页
  4.4.4 亚油酸异构酶酶学性质第77-79页
 4.5 发酵脱脂乳制品中 CLA含量的研究第79-80页
  4.5.1 LA诱导培养第79页
  4.5.2 亚油酸的添加量第79页
  4.5.3 储藏期间CLA含量变化第79-80页
 4.6 展望第80-82页
5 结论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92页
作者简历第92-93页
致谢第93-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称呼语隐喻用法的情感研究
下一篇:暴力影像的诗意狂欢--论当代电影的暴力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