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乳液制备及其在面制品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9页 |
·微乳液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微乳液的组成 | 第12-13页 |
·水相 | 第12页 |
·油相 | 第12页 |
·表面活性剂 | 第12-13页 |
·助表面活性剂 | 第13页 |
·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负界面张力理论 | 第13页 |
·双层膜理论 | 第13页 |
·R 比理论 | 第13-14页 |
·微乳液的结构 | 第14-15页 |
·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 第15页 |
·盐度扫描法 | 第15页 |
·相变温度法 | 第15页 |
·HLB 值法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微乳液性质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光散射 | 第16页 |
·双折射和偏光显微镜 | 第16页 |
·黏度 | 第16页 |
·电导 | 第16页 |
·沉降和超离心沉降 | 第16页 |
·其他研究手段 | 第16页 |
·微乳液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 第16-18页 |
·除浊 | 第17页 |
·防霉剂增效 | 第17页 |
·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 | 第17页 |
·微乳萃取和超临界微乳萃取 | 第17页 |
·增溶作用 | 第17-18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一部分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微乳化的工艺和配方研究 | 第19-33页 |
·概述 | 第19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19-20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微乳液形成条件的确定 | 第20-21页 |
·均质设备控制 | 第20页 |
·搅拌速度控制 | 第20-21页 |
·加料方式控制 | 第21页 |
·反应温度控制 | 第21页 |
·微乳液各组分的选择 | 第21-23页 |
·油相的选择 | 第21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1-22页 |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2页 |
·水相的选择 | 第22-2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32页 |
·微乳液形成条件的确定 | 第23-25页 |
·均质设备控制 | 第23页 |
·搅拌速度选择 | 第23-24页 |
·加料方式选择 | 第24页 |
·反应温度选择 | 第24-25页 |
·微乳液各组分的选择 | 第25-32页 |
·油相的选择 | 第25-26页 |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6-29页 |
·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29-31页 |
·微乳液含水量的选择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微乳液性质的研究 | 第33-39页 |
·引言 | 第3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3页 |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3页 |
·实验设备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电导率的研究 | 第33-34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助表面活性剂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4页 |
·水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4页 |
·微乳液类型的判断 | 第34页 |
·微乳液的稳定性 | 第34-35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4-35页 |
·过氧化值测定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电导率的研究 | 第35-37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5页 |
·助表面活性剂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水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微乳液类型的判断 | 第37页 |
·微乳液的稳定性 | 第37-38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37-38页 |
·过氧化值测定 | 第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棕榈油微乳液在速冻水饺中的应用 | 第39-51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4页 |
·面粉品质指标的测定 | 第39-40页 |
·微乳液的制备 | 第40页 |
·速冻水饺制作工艺流程 | 第40页 |
·水饺皮质构品质测定 | 第40-44页 |
·水饺皮煮后硬度(Firmness)的测定 | 第40-41页 |
·水饺皮煮后TPA 的测定 | 第41-43页 |
·生饺皮强韧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速冻水饺耐煮性的测定 | 第44页 |
·速冻水饺感官评价 | 第44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原料面粉的基本理化指标 | 第44页 |
·不同配方微乳液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第44-48页 |
·微乳液中乳化剂的添加量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丙三醇的添加量对水饺皮品质的影响 | 第46-47页 |
·微乳液含水量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第47-48页 |
·微乳液的含量对水饺品质的影响 | 第48-49页 |
·微乳液的含量对水饺质构和感官评价的影响 | 第48页 |
·微乳液的含量对水饺破肚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水饺品质影响的对比 | 第49-50页 |
·不同类型乳化剂对质构和感官评级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添加类型对破肚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微乳液在馒头中的应用 | 第51-66页 |
·概述 | 第51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51-52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面粉指标的测定 | 第52页 |
·微乳液制备 | 第52页 |
·馒头的制作 | 第52页 |
·馒头品质测定 | 第52-53页 |
·馒头比容的测定 | 第53页 |
·馒头比容的测定 | 第53页 |
·馒头的热物性研究 | 第53页 |
·馒头微结构的研究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5页 |
·不同配方微乳液的馒头品质研究 | 第54-58页 |
·乳化剂的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丙三醇的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第55-57页 |
·微乳液的含水率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第57-58页 |
·微乳液的添加量对馒头品质的影响 | 第58-60页 |
·对馒头质构品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对馒头比容的影响 | 第59-60页 |
·对馒头感官评价的影响 | 第60页 |
·不同类型乳化剂的馒头品质对比 | 第60-65页 |
·馒头质构品质的对比 | 第60-61页 |
·对馒头比容的影响 | 第61页 |
·对馒头感官评价的影响 | 第61-62页 |
·馒头组织结构的对比 | 第62-63页 |
·不同类型馒头的DSC 对比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第六章 微乳液在面包中的应用 | 第66-79页 |
·引言 | 第6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6-67页 |
·试验材料 | 第66页 |
·试验设备 | 第66-67页 |
·试验方法 | 第67-69页 |
·面粉的基本理化指标测定 | 第67页 |
·微乳液的制备 | 第67页 |
·面包的制备 | 第67-68页 |
·面包指标的测定 | 第68页 |
·面包的感官评价 | 第68页 |
·面包比容的测定 | 第68页 |
·面包的热物性研究 | 第68-69页 |
·面包内部结构的研究 | 第6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面包粉的基本理化指标 | 第69页 |
·不同配方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第69-73页 |
·乳化剂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第69-71页 |
·丙三醇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第71-72页 |
·微乳液含水率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第72-73页 |
·不同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 第73-74页 |
·对面包质构的影响对比 | 第73-74页 |
·对面包感官评价的影响对比 | 第74页 |
·不同类型乳化油的面包品质的影响 | 第74-77页 |
·不同添加类型对面包质构和比容的对比 | 第74-75页 |
·面包的内部组织结构 | 第75-76页 |
·不同类型的面包DSC 对比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表1 速冻水饺感官评价标准 | 第84-85页 |
附表2 馒头感官评价标准表 | 第85-86页 |
附表3 面包评分标准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