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事件中学生心理反应及其管理对策研究--以上海J职业学院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缘起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校园事件的界定及一般特征 | 第10-11页 |
·校园事件的动因与发生规律 | 第11-12页 |
·校园事件的干预方法和策略 | 第12-13页 |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研究趋势 | 第13-14页 |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14页 |
·概论界定 | 第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理论视角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制 | 第18-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研究限制 | 第18-19页 |
第2章 校园事件诱致的学生心理反应及其表现 | 第19-26页 |
·校园事件的特殊性 | 第19-21页 |
·非利益性 | 第19-20页 |
·网络传播 | 第20-21页 |
·应激:学生心理反应的方式 | 第21-23页 |
·学生心理反应的动因 | 第21页 |
·应激 | 第21-22页 |
·应激性生活事件 | 第22页 |
·应对及应对方式 | 第22-23页 |
·社会支持 | 第23页 |
·校园事件中学生可能产生心理反应的分类及其表现 | 第23-26页 |
·校园事件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分类 | 第23-25页 |
·校园事件中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表现 | 第25-26页 |
第3章 校园事件中学生心理反应的社会后果 | 第26-29页 |
·微观层面:学生心理的应激反应 | 第26-27页 |
·诱发精神疾病 | 第26页 |
·导致自杀 | 第26-27页 |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第27页 |
·中观层面:校园秩序的稳定 | 第27页 |
·宏观层面:社会秩序的波动 | 第27-29页 |
第4章 校园事件防范体系的优化路径 | 第29-45页 |
·现行校园事件的管理体系 | 第29-31页 |
·现行校园事件心理干预 | 第31-33页 |
·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 第31-32页 |
·学生心理干预策略 | 第32-33页 |
·心理暗示主动引导:校园事件防范的一种尝试 | 第33-42页 |
·心理暗示主动引导 | 第33-34页 |
·主动引导型问卷调查设计 | 第34-37页 |
·问卷调查设计结果统计 | 第37-41页 |
·心理引导需注意的问题 | 第41-42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引入 | 第42-45页 |
·学校社会工作 | 第42-43页 |
·学生社团 | 第43页 |
·志愿者活动 | 第43-45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5-47页 |
·构建心理干预联动机制 | 第45页 |
·实现有效的心理干预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