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四节 语料来源 | 第19页 |
第五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现行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的释义方式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学界关于对外汉语词语释义方式的主要观点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现行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材的释义方式考察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现行对外汉语高级阶段教材释义的不足 | 第24-31页 |
一、严重依赖对释法 | 第24-25页 |
二、照搬《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 第25-26页 |
三、因求简而缺失重要信息 | 第26-27页 |
四、缺少语用信息的显示 | 第27页 |
五、忽视色彩义的标注 | 第27-28页 |
六、缺乏理据信息 | 第28-29页 |
七、释义不精确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对外汉语高级阶段词语释义原则 | 第31-38页 |
第一节 高级阶段学生汉语学习的特点 | 第31页 |
第二节 高级阶段对外汉语词语释义的原则 | 第31-38页 |
一、全面性 | 第33页 |
二、针对性 | 第33-34页 |
三、通俗性 | 第34页 |
四、实用性 | 第34页 |
五、一贯性 | 第34-35页 |
六、语用性 | 第35-36页 |
七、理据性 | 第36页 |
八、精微化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运用词的语义结构分析法进行高级阶段词语释义的可行性 | 第38-49页 |
第一节 词的语义结构分析法 | 第38-45页 |
一、“实体-属性”说明模式 | 第38-40页 |
二、词义的范畴性 | 第40-42页 |
三、词义的结构性 | 第42-44页 |
四、词的语义结构分析法 | 第44-45页 |
第二节 词义范畴的建立 | 第45-48页 |
第三节 词的语义结构分析法用于高级阶段对外汉语释义的可行性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名词的释义 | 第49-63页 |
第一节 名词的词义范畴 | 第49-52页 |
一、物质性实体 | 第49-50页 |
二、精神性实体义 | 第50页 |
三、事件性实体义 | 第50页 |
四、时间义 | 第50页 |
五、空间义 | 第50-51页 |
六、行为义 | 第51页 |
七、数量义 | 第51页 |
八、性质义 | 第51页 |
九、形态义 | 第51页 |
十、方式义 | 第51页 |
十一、结构义 | 第51-52页 |
十二、关系义 | 第52页 |
十三、范围义 | 第52页 |
十四、结果义 | 第52页 |
十五、尺度义 | 第52页 |
第二节 以词义范畴为基础的语义结构分析 | 第52-57页 |
一、物质性实体义 | 第52-53页 |
二、精神性实体义 | 第53页 |
三、事件性实体义 | 第53-54页 |
四、时间义 | 第54页 |
五、空间义 | 第54页 |
六、行为义 | 第54页 |
七、数量义 | 第54-55页 |
八、性质义 | 第55页 |
九、形态义 | 第55页 |
十、方式义 | 第55页 |
十一、结构义 | 第55页 |
十二、关系义 | 第55-56页 |
十三、范围义 | 第56页 |
十四、结果义 | 第56页 |
十五、尺度义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根据词义范畴进行的释义模型设计及释义举例 | 第57-63页 |
一、物质性实体义 | 第57-58页 |
二、精神性实体义 | 第58页 |
三、事件性实体义 | 第58-59页 |
四、时间义 | 第59页 |
五、空间义 | 第59页 |
六、行为义 | 第59页 |
七、数量义 | 第59页 |
八、性质义 | 第59-60页 |
九、形态义 | 第60页 |
十、方式义 | 第60页 |
十一、结构义 | 第60页 |
十二、关系义 | 第60-61页 |
十三、范围义 | 第61页 |
十四、结果义 | 第61页 |
十五、尺度义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动词的释义 | 第63-75页 |
第一节 动词的词义范畴 | 第63-66页 |
一、动作义 | 第63页 |
二、位移义 | 第63页 |
三、量变义 | 第63页 |
四、质变义 | 第63页 |
五、形变义 | 第63-64页 |
六、获取义 | 第64页 |
七、施为义 | 第64页 |
八、认知义 | 第64页 |
九、评价义 | 第64页 |
十、生产义 | 第64页 |
十一、表达义 | 第64-65页 |
十二、感知义 | 第65页 |
十三、隐现义 | 第65页 |
十四、功能义 | 第65页 |
十五、程度义 | 第65页 |
十六、尺度义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根据词义范畴进行的语义结构分析 | 第66-70页 |
一、动作义 | 第66页 |
二、位移义 | 第66页 |
三、量变义 | 第66-67页 |
四、质变义 | 第67页 |
五、形变义 | 第67页 |
六、获取义 | 第67页 |
七、施为义 | 第67-68页 |
八、认知义 | 第68页 |
九、评价义 | 第68页 |
十、生产义 | 第68页 |
十一、表达义 | 第68-69页 |
十二、感知义 | 第69页 |
十三、隐现义 | 第69页 |
十四、功能义 | 第69页 |
十五、程度义 | 第69-70页 |
十六、尺度义 | 第70页 |
第三节 根据词义范畴进行的释义模型设计及释义举例 | 第70-75页 |
一、动作义 | 第70-71页 |
二、位移义 | 第71页 |
三、量变义 | 第71页 |
四、质变义 | 第71页 |
五、形变义 | 第71页 |
六、获取义 | 第71-72页 |
七、施为义 | 第72页 |
八、认知义 | 第72页 |
九、评价义 | 第72页 |
十、生产义 | 第72-73页 |
十一、表达义 | 第73页 |
十二、感知义 | 第73页 |
十三、隐现义 | 第73-74页 |
十四、功能义 | 第74页 |
十五、程度义 | 第74页 |
十六、尺度义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教学建议 | 第75-79页 |
第一节 教材编写 | 第75-76页 |
一、根据词的语义结构组织释义语言、构建例句 | 第75-76页 |
二、根据词的语义结构建立常用范畴语素群 | 第76页 |
第二节 课堂教学 | 第76-79页 |
一、引导学生利用语素自行“造词” | 第76-77页 |
二、总结词群、利用范畴进行词语辨析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后记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