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 汉字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1 国外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1.2 国内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3 来华留学基金委预科生汉字学习策略研究现状概述 | 第15-17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及目标 | 第17-18页 |
2.1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7页 |
2.2 正字法意识发展与形成理论 | 第17-18页 |
2.3 学习和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 | 第18页 |
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8-19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案 | 第20-27页 |
1 山东大学预科生汉字教学模式简介 | 第20-22页 |
2 研究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 第22-23页 |
3 研究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3.1 平时的书写材料 | 第23-24页 |
3.2 汉字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 第24页 |
3.3 汉字测试卷 | 第24-26页 |
3.4 访谈录音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个案A汉字偏误及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 第27-45页 |
1 四阶段汉字偏误情况分析 | 第27-32页 |
1.1 错字和别字偏误总分析 | 第27-28页 |
1.2 错字偏误具体分析 | 第28-32页 |
1.2.1 笔画层面偏误 | 第28-30页 |
1.2.2 部件层面偏误 | 第30-32页 |
2 四阶段汉字测试结果分析 | 第32-36页 |
2.1 测试一 | 第32页 |
2.2 测试二 | 第32-34页 |
2.3 测试三 | 第34-35页 |
2.4 测试四 | 第35-36页 |
3 四阶段汉字学习策略使用状况分析 | 第36-41页 |
3.1 阶段一 | 第37-38页 |
3.2 阶段二 | 第38-39页 |
3.3 阶段三 | 第39-40页 |
3.4 阶段四 | 第40-41页 |
4 汉字发展水平与策略使用相关性探讨 | 第41-45页 |
第四章 个案B汉字偏误及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 第45-60页 |
1 四阶段汉字偏误情况分析 | 第45-48页 |
1.1 错字和别字偏误总分析 | 第45页 |
1.2 错字偏误具体分析 | 第45-48页 |
2 四阶段汉字测试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2.1 测试一 | 第48-49页 |
2.2 测试二 | 第49-50页 |
2.3 测试三 | 第50页 |
2.4 测试四 | 第50-52页 |
3 四阶段汉字学习策略使用状况分析 | 第52-56页 |
3.1 阶段一 | 第52-53页 |
3.2 阶段二 | 第53-54页 |
3.3 阶段三 | 第54-55页 |
3.4 阶段四 | 第55-56页 |
4 汉字学习效果与策略使用相关性探讨 | 第56-60页 |
第五章 策略使用与汉字学习效果相关性分析 | 第60-77页 |
1 个案A和个案B汉字偏误情况对比分析 | 第60-64页 |
1.1 错字偏误总对比 | 第60-61页 |
1.2 错字偏误具体对比 | 第61-64页 |
2 个案A和个案B汉字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3 个案A和个案B策略使用与汉字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 第66-72页 |
3.1 阶段一 | 第66-68页 |
3.2 阶段二 | 第68-70页 |
3.3 阶段三 | 第70-72页 |
3.4 阶段四 | 第72页 |
4 影响预科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学习策略总结探讨 | 第72-77页 |
4.1 回忆默写式的记忆策略 | 第72-73页 |
4.2 元认知策略 | 第73-74页 |
4.3 笔画策略 | 第74页 |
4.4 预习、复习策略 | 第74-75页 |
4.5 应用策略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7-79页 |
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2 研究价值 | 第78页 |
3 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97页 |
附录1:汉字偏误类型表 | 第79-80页 |
附录2:来华预科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 第80-89页 |
附录3:汉字测试(1) | 第89-90页 |
附录4:汉字测试(2) | 第90-92页 |
附录5:汉字测试(3) | 第92-95页 |
附录6:汉字测试(4)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