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5页 |
1.1 乳中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及后果 | 第11页 |
1.2 原料乳中微生物来源、种类与控制 | 第11-13页 |
1.2.1 原料乳中微生物的来源 | 第11-12页 |
1.2.2 原料乳中微生物的种类 | 第12页 |
1.2.3 原料乳中微生物的控制 | 第12-13页 |
1.3 畜禽养殖空间微生物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1 空气微生物气溶胶 | 第13-14页 |
1.3.2 畜禽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来源、种类 | 第14页 |
1.3.3 空气微生物气溶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4-15页 |
1.4 空气微生物的采样方法 | 第15-18页 |
1.4.1 自然沉降法 | 第15页 |
1.4.2 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样法 | 第15-18页 |
1.5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 第18-22页 |
1.5.1 生理生化反应鉴定 | 第18页 |
1.5.2 DNA中G + C mol% 含量测定 | 第18页 |
1.5.3 核酸分子杂交 | 第18-19页 |
1.5.4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RAPD) | 第19页 |
1.5.5 16SrRNA序列分析 | 第19页 |
1.5.6 气相色谱分析 | 第19-20页 |
1.5.7 微生物实时荧光光电检测 | 第20页 |
1.5.8 RiboPrinter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 | 第20页 |
1.5.9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MALDI-TOF-MS)鉴定 | 第20-22页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22-25页 |
1.6.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6.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 牛舍空气微生物采样地点 | 第25页 |
2.2 试剂、仪器与设备 | 第25-27页 |
2.2.1 试剂 | 第25-26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2.2.3 其他仪器与用品 | 第26-27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2.3.1 培养基的配制与培养基平皿的制作 | 第27页 |
2.3.2 牛舍中空气微生物的采集 | 第27-28页 |
2.3.3 牛舍中空气微生物的培养、计数及纯化 | 第28页 |
2.3.4 乳样的采集 | 第28-29页 |
2.3.5 乳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测定 | 第29页 |
2.3.6 MALDI-TOF-MS鉴定细菌的方法 | 第29页 |
2.3.7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0-59页 |
3.1 乳中微生物菌落总数 | 第30-32页 |
3.1.1 头三把乳样中微生物菌落总数 | 第30页 |
3.1.2 混合乳样中微生物菌落总数 | 第30-32页 |
3.2 乳中微生物菌群组成 | 第32-37页 |
3.2.1 开放期牛舍乳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及优势菌群的聚类分析 | 第32-35页 |
3.2.2 封闭期牛舍乳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及优势菌群的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3.3 牛舍空气中微生物菌落总数及其粒径分布 | 第37-43页 |
3.3.1 自然沉降法测定微生物菌落总数 | 第37-39页 |
3.3.2 固体撞击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测定微生物菌落总数 | 第39-40页 |
3.3.3 牛舍空气中微生物在采样器各级的分布 | 第40-43页 |
3.4 牛舍空气中微生物的菌群组成 | 第43-54页 |
3.4.1 开放期牛舍空气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及优势菌群的聚类分析 | 第43-46页 |
3.4.2 封闭期牛舍空气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及优势菌群的聚类分析 | 第46-54页 |
3.5 乳和牛舍空气中微生物菌群组成及菌落总数的关系 | 第54-59页 |
3.5.1 乳和牛舍空气中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关系 | 第54-57页 |
3.5.2 乳和牛舍空气中微生物菌落总数的关系 | 第57-59页 |
4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