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条斑紫菜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条斑紫菜多糖的提取和结构 | 第13-14页 |
1.1.2 条斑紫菜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4-16页 |
1.1.2.1 抗氧化和抗衰老 | 第14页 |
1.1.2.2 抗肿瘤 | 第14-15页 |
1.1.2.3 其他作用 | 第15-16页 |
1.2 多糖溶出动力学研究 | 第16-17页 |
1.3 体外模拟消化研究 | 第17-19页 |
1.3.1 体外模拟消化的概述 | 第17-18页 |
1.3.2 多糖消化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4.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冲泡过程对条斑紫菜多糖溶出的影响及动力学研究 | 第21-33页 |
2.1 前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21-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2-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3.1 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3页 |
2.3.2 条斑紫菜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3 条斑紫菜冲泡过程中多糖的溶出试验 | 第24页 |
2.3.4 条斑紫菜多糖溶出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4-26页 |
2.3.4.1 条斑紫菜多糖溶出的球状模型建立 | 第25页 |
2.3.4.2 条斑紫菜多糖溶出的平板模型建立 | 第25-26页 |
2.3.5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2页 |
2.4.1 条斑紫菜中多糖含量 | 第26页 |
2.4.2 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对紫菜汤中多糖浓度及溶出率的影响 | 第26-28页 |
2.4.3 紫菜多糖溶出动力学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2.4.3.1 表观速率常数的求解 | 第28-29页 |
2.4.3.2 有效扩散系数的求解 | 第29-30页 |
2.4.3.3 相对萃余率的求解 | 第30-31页 |
2.4.3.4 活化能的求解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条斑紫菜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33-41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3-3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3-34页 |
3.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4-35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3.3.1 条斑紫菜多糖的制备 | 第35页 |
3.3.2 条斑紫菜多糖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3 紫菜多糖的红外光谱 | 第36页 |
3.3.4 单糖组成的测定 | 第36页 |
3.3.5 多糖分子量分布测定 | 第36-37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3.4.1 条斑紫菜多糖中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3.4.3 单糖组成分析 | 第38页 |
3.4.4 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模拟人工唾液、胃液及肠液中条斑紫菜多糖的消化 | 第41-54页 |
4.1 前言 | 第41页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41-4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4.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2-43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4.3.1 体外消化液配制 | 第43页 |
4.3.2 条斑紫菜多糖的体外消化 | 第43-45页 |
4.3.2.1 模拟唾液消化对条斑紫菜多糖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2 模拟唾液-胃液连续消化对条斑紫菜多糖的影响 | 第44页 |
4.3.2.3 模拟唾液-胃液-肠液连续消化对条斑紫菜多糖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3 条斑紫菜多糖消化产物的分子量变化测定 | 第45页 |
4.3.4 条斑紫菜多糖消化产物还原末端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4.3.5 条斑紫菜多糖消化产物中游离单糖等生成情况的分析 | 第45-46页 |
4.3.6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4.4.1 模拟唾液消化前后条斑紫菜多糖分子量的变化 | 第46-47页 |
4.4.2 模拟唾液-胃液连续消化后条斑紫菜多糖消化产物分子量的变化 | 第47-49页 |
4.4.3 模拟唾液-胃液-肠液连续消化后条斑紫菜多糖消化产物分子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4.4.4 条斑紫菜多糖体外消化产物还原末端的测定 | 第50-51页 |
4.4.5 条斑紫菜多糖消化产物中游离单糖生成情况分析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条斑紫菜多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比较 | 第54-66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5.2.3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55-58页 |
5.3.1 条斑紫菜多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55-57页 |
5.3.1.1 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测定 | 第55-56页 |
5.3.1.2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 第56页 |
5.3.1.3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 第56页 |
5.3.1.4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56-57页 |
5.3.2 条斑紫菜多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7页 |
5.3.2.1 供试样品的配制 | 第57页 |
5.3.2.2 MTT实验 | 第57页 |
5.3.3 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5.4 结果和分析 | 第58-64页 |
5.4.1 条斑紫菜多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 | 第58-61页 |
5.4.1.1 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活性测定 | 第58-59页 |
5.4.1.2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测定 | 第59-60页 |
5.4.1.3 清除DPPH·的活性测定 | 第60页 |
5.4.1.4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60-61页 |
5.4.2 条斑紫菜多糖及其体外模拟消化产物的抗肿瘤活性比较 | 第61-64页 |
5.4.2.1 抑制HepG2生长作用 | 第61-62页 |
5.4.2.2 抑制SGC-7901 生长作用 | 第62-63页 |
5.4.2.3 抑制SW-480 生长作用 | 第63-6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9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