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羊肚菌丝集硒培养条件优化 | 第15-24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材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15-16页 |
2.2.1 材料 | 第15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15-16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6-18页 |
2.3.1 菌种活化 | 第16页 |
2.3.2 单因素试验 | 第16-17页 |
2.3.3 正交优化条件 | 第17页 |
2.3.4 硒源利用率的测定 | 第17-18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18-22页 |
2.4.1 硒浓度对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18-19页 |
2.4.2 硒浓度对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 第19页 |
2.4.3 培养温度对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4 装液量对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 第20页 |
2.4.5 培养天数硒源利用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2.4.6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硒对羊肚菌丝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 第24-34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材料、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3.2.1 材料 | 第24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5-29页 |
3.3.1 T-SOD活力测定 | 第25-26页 |
3.3.2 POD活力测定 | 第26页 |
3.3.3 PPO活力测定 | 第26-27页 |
3.3.4 Pro含量测定 | 第27页 |
3.3.5 葡萄糖和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28页 |
3.3.6 菌丝中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28页 |
3.3.7 菌丝中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3.4.1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T-SOD活力的影响 | 第29页 |
3.4.2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POD活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3.4.3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PPO活力的影响 | 第30页 |
3.4.4 不同硒浓度添加对菌丝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4.5 葡萄糖和可溶性蛋白标准曲线 | 第31页 |
3.4.6 不同硒浓度对菌丝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7 不同硒浓度对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2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4章 羊肚菌丝含硒活性物质组成研究 | 第34-46页 |
4.1 前言 | 第34页 |
4.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34-35页 |
4.2.1 材料 | 第34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35-38页 |
4.3.1 菌丝多糖中硒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4.3.2 蛋白质的硒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4.3.3 不同溶解性蛋白的提取和硒含量测定 | 第36页 |
4.3.4 不同硫酸铵饱和度沉淀所得蛋白的硒含量测定 | 第36-37页 |
4.3.5 未加硒组和正交最优组水解氨基酸比较 | 第37-38页 |
4.3.6 未加硒组和正交最优组硒代氨基酸的比较 | 第38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38-45页 |
4.4.1 不同硒浓度对多糖中硒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2 不同硒浓度对可溶性蛋白质中硒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4.4.3 不同溶解性蛋白的硒含量的比较 | 第39-40页 |
4.4.4 不同硫酸铵饱和度下菌丝蛋白的硒含量比较 | 第40页 |
4.4.5 菌丝水解氨基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4.4.6 菌丝硒代氨基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1-42页 |
4.4.7 未加硒组与正交最优组水解氨基酸比较 | 第42-43页 |
4.4.8 未加硒组与正交最优组硒代氨基酸比较 | 第43-45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综述 | 第55-61页 |
1 硒概述 | 第55-57页 |
1.1 硒元素 | 第55页 |
1.2 微生物硒代谢 | 第55-56页 |
1.3 硒与人体健康 | 第56页 |
1.4 硒分布与硒产业 | 第56页 |
1.5 含硒活性物质功能 | 第56-57页 |
2 羊肚菌 | 第57-58页 |
2.1 羊肚菌概况 | 第57页 |
2.2 羊肚菌生物活性物质 | 第57-58页 |
2.2.1 羊肚菌多糖 | 第57-58页 |
2.2.2 羊肚菌蛋白 | 第58页 |
2.2.3 羊肚菌氨基酸 | 第58页 |
3 食用菌集硒进展 | 第58-61页 |
3.1 平菇 | 第59页 |
3.2 香菇 | 第59页 |
3.3 灵芝 | 第59页 |
3.4 黑木耳 | 第59-60页 |
3.5 金针菇 | 第60页 |
3.6 羊肚菌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