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1.1 虾青素概述 | 第12-13页 |
1.1.1 虾青素的结构 | 第12页 |
1.1.2 虾青素的来源 | 第12-13页 |
1.1.3 虾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2 虾青素的主要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预处理 | 第13-14页 |
1.2.2 提取方法 | 第14-15页 |
1.3 紫外辐射对皮肤细胞的氧化损伤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紫外线概述 | 第15-16页 |
1.3.2 紫外辐射与人体皮肤细胞的光老化 | 第16-17页 |
1.3.3 UVA诱导的皮肤光老化机制 | 第17-18页 |
1.3.4 UVA辐射对胶原蛋白的影响 | 第18-19页 |
1.4 虾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4.1 虾青素的抗氧化性 | 第19页 |
1.4.2 抗癌 | 第19-20页 |
1.4.3 抗炎 | 第20页 |
1.4.4 预防心血管疾病 | 第20-21页 |
1.4.5 预防眼科疾病 | 第21页 |
1.4.6 缓解运动损伤 | 第21-22页 |
1.4.7 增强免疫力 | 第22页 |
1.5 虾青素与皮肤疾病 | 第22-23页 |
1.6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低毒高效提取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工艺优化 | 第24-36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27-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3.1 虾青素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2.3.2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30-33页 |
2.3.3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2.3.4 与几种其他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虾青素对UVA诱导的HSF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第36-53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3.3 细胞培养 | 第38-41页 |
3.3.1 细胞株 | 第38-39页 |
3.3.2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配制 | 第39-40页 |
3.3.3 细胞培养与传代 | 第40-41页 |
3.3.4 细胞显微形态分析 | 第41页 |
3.3.5 MTT法检测细胞活性 | 第41页 |
3.4 UVA诱导的细胞损伤模型的构建 | 第41-44页 |
3.4.1 UVA辐照剂量的计算 | 第41-42页 |
3.4.2 UVA辐照剂量的筛选 | 第42页 |
3.4.3 虾青素药物浓度的筛选 | 第42页 |
3.4.4 ROS水平检测 | 第42-43页 |
3.4.5 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4.6 蛋白质羰基(Protein Carbony)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3.5 结果统计分析 | 第44页 |
3.6 结果分析 | 第44-51页 |
3.6.1 不同UVA辐照剂量对于HSF细胞存活率分析 | 第44-45页 |
3.6.2 不同UVA辐照剂量对于HSF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5-47页 |
3.6.3 不同浓度虾青素的预处理对于UVA诱导的HSF细胞损伤的影响 | 第47-48页 |
3.6.4 虾青素的预处理对于UVA诱导的HSF细胞ROS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5 虾青素的预处理对于UVA诱导的HSF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6.6 虾青素的预处理对于UVA诱导的HSF细胞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虾青素对于UVA诱导的HSF细胞胶原蛋白合成酶基因表达的作用 | 第53-68页 |
4.1 前言 | 第53-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60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55-60页 |
4.3 统计学分析 | 第60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0-66页 |
4.4.1 扩增曲线 | 第60-62页 |
4.4.2 熔解曲线 | 第62-64页 |
4.4.3 虾青素的预处理对于UVA诱导的HSF细胞MMPs表达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4 虾青素的预处理对于UVA诱导的HSF细胞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68-6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