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一、研究的缘起与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2-14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背景 | 第14-19页 |
(一)“交际能力”的提出改 变了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的理念 | 第14-15页 |
(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追求 | 第15-16页 |
(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 第16-17页 |
(四)国际汉语教师师资培养的需要 | 第17-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3-2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5-45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25-31页 |
(一)对外汉语与汉语国际教育 | 第25-26页 |
(二)话语与语言 | 第26-28页 |
(三)课堂话语和话语互动 | 第28-30页 |
(四)对外汉语口语课 | 第30-3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31-45页 |
(一)国外第二语言课堂话语互动研究 | 第31-35页 |
(二)国内英语课堂话语互动研究 | 第35-40页 |
(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 | 第40-45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45-56页 |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 第45-47页 |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 第45-46页 |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 第46-47页 |
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教学理论 | 第47-52页 |
(一) 语言能力、语言功能和交际能力 | 第47-50页 |
(二) 语言输入理论、语言输出理论和互动理论 | 第50-52页 |
三、话语分析理论与会话分析理论 | 第52-56页 |
(一)话语分析 | 第52-54页 |
(二)会话分析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56-78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56-60页 |
(一)学校的选择 | 第56-57页 |
(二)教师及其课堂教学的选择 | 第57-59页 |
(三)受访学生的选择 | 第59-60页 |
二、研究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 第60-65页 |
(一)COLT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 第60-62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62-64页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64-65页 |
三、研究过程的展开 | 第65-75页 |
(一)进入现场 | 第65-69页 |
(二)搜集资料 | 第69-71页 |
(三)整理资料 | 第71-74页 |
(四)分析资料 | 第74-75页 |
四、研究的质量问题 | 第75-78页 |
(一)研究的信度 | 第75-76页 |
(二)研究的效度 | 第76页 |
(三)研究的推广度 | 第76-77页 |
(四)伦理问题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现状考察 | 第78-157页 |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的事件特征 | 第78-89页 |
(一)课堂活动类型以对生词、语法和课文的讲练为主 | 第78-82页 |
(二)参与者组织形式以全班活动为主 | 第82-84页 |
(三)话语内容受课本限制,且大多数与形式有关 | 第84-86页 |
(四)大部分课堂师生共同控制话语内容时间多,学生控制时间少 | 第86-87页 |
(五)学生以听说为主,听的目的是为了说 | 第87-88页 |
(六)学习材料以专门为汉语学习者设计的纸质材料(课本)为主 | 第88-89页 |
二、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互动中师生话语的交际特征 | 第89-124页 |
(一)课堂教学使用汉语 | 第90-91页 |
(二)课堂话语互动中存在真实的和不可预测信息 | 第91-100页 |
(三)教师持续发言多,学生发言以超小型发言为主 | 第100-105页 |
(四)以对语音、词汇、语法等形式上的反应为主 | 第105-109页 |
(五)与前一话语的合并方式以重复为主 | 第109-118页 |
(六)学生引发话语机会少 | 第118-122页 |
(七)不同教师对学生使用特定语言形式的期待不同 | 第122-124页 |
三、对外汉语口语课堂互动中特殊话语形式分析 | 第124-157页 |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轮转换分析 | 第124-135页 |
(二)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修正分析 | 第135-146页 |
(三)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重复分析 | 第146-152页 |
(四)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沉默分析 | 第152-15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157-202页 |
一、影响口语课堂话语互动效果的积极因素 | 第157-167页 |
(一)教师具有良好的口语课型意识 | 第157-159页 |
(二)教师能够恰当地利用媒介语 | 第159-162页 |
(三)教师能够充分发挥PPT的教学功能 | 第162-164页 |
(四)教师在运用一些特殊话语形式的使用上能够满足学生的期待 | 第164-167页 |
二、存在问题 | 第167-183页 |
(一)课堂事件缺少交际性特征 | 第168-176页 |
(二)教师提问新信息少,只关注语言形式 | 第176-178页 |
(三)学生话语引发和持续发言少 | 第178-179页 |
(四)教师话语反馈形式单一,且缺少话语重构功能 | 第179页 |
(五)教师缺少课堂话语分析方面的知识 | 第179-181页 |
(六)学生话语输出质量不高 | 第181-183页 |
三、问题成因分析 | 第183-202页 |
(一)教师对课堂话语语境的认识不够全面 | 第184-189页 |
(二)部分学生参与话语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 第189-191页 |
(三)教师缺少促进课堂话语互动的具体方法 | 第191-197页 |
(四)教师对学生话语输出质量不够重视 | 第197-199页 |
(五)缺少课堂评价标准 | 第199-202页 |
第六章 研究建议 | 第202-236页 |
一、提高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质量的教学建议 | 第202-227页 |
(一)构建良好的课堂话语语境,学会设计信息差活动 | 第202-213页 |
(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话语互动的愿望 | 第213-217页 |
(三)掌握促进话轮生成的能力和技巧 | 第217-222页 |
(四)要尽量保证学生输出话语的质量 | 第222-226页 |
(六)制定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评价标准 | 第226-227页 |
二、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建议 | 第227-236页 |
(一)关于建立课堂话语互动案例库的建议 | 第228-229页 |
(二)针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建议 | 第229-233页 |
(三)针对职中汉语教师培训的建议 | 第233-234页 |
(四)针对国家汉办外派的非专业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训建议 | 第234-236页 |
结语 | 第236-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41页 |
附录 | 第241-269页 |
附录 1:COLT量表 | 第241-243页 |
附录 2: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学生)-- 中文 | 第243-246页 |
附录 3: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学生)-- 英文 | 第246-251页 |
附录 4: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学生)-- 蒙文 | 第251-255页 |
附录 5: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调查问卷(教师) | 第255-257页 |
附录 6: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访谈提纲(学生) | 第257页 |
附录 7: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访谈提纲(教师) | 第257-258页 |
附录 8:录音转写系统 | 第258页 |
附录 9:课堂录像转录示例 | 第258-265页 |
附录 10:学生访谈转录示例 | 第265-266页 |
附录 11:教师访谈转录示例 | 第266-267页 |
附录 12:研究日志示例 | 第267-269页 |
图表索引 | 第269-271页 |
后记 | 第271-27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