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 ·立题背景 | 第9-10页 |
| ·乳中活性微量蛋白组分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乳中活性微量蛋白组分 | 第10页 |
| ·乳铁蛋白 | 第10-11页 |
| ·免疫球蛋白 | 第11-12页 |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 第12-13页 |
| ·转化生长因子β2 | 第13页 |
| ·乳过氧化物酶 | 第13-14页 |
| ·乳中活性微量蛋白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酶联免疫吸附法 | 第14-15页 |
| ·琼脂免疫扩散法 | 第15-16页 |
| ·放射免疫分析法 | 第16页 |
|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技术 | 第16页 |
| ·比色法 | 第16-17页 |
| ·牦牛乳活性微量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牦牛 | 第17页 |
| ·牦牛乳的基本特性 | 第17-18页 |
| ·牦牛乳活性微量蛋白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 ·实验试剂及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2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22-23页 |
| ·乳铁蛋白的测定 | 第23-24页 |
| ·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 第23-24页 |
| ·转化生长因子 β2 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 ·样品的前处理 | 第24页 |
|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测定 | 第25-26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25页 |
| ·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相关成分的测定 | 第26页 |
| ·乳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 | 第26页 |
| ·硫氰酸根(SCN-)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 ·亚硫氰酸根(OSCN-)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 ·牦牛乳过氧化物酶热稳定性及动力学研究 | 第26-27页 |
| ·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 第3章 麦洼牦牛常乳中活性微量蛋白含量的研究 | 第28-48页 |
| ·麦洼牦牛乳中乳铁蛋白的含量 | 第28-32页 |
| ·标准曲线 | 第28-29页 |
| ·麦洼牦牛乳中Lf 含量的调查 | 第29-31页 |
| ·不同乳源中Lf 含量的比较 | 第31-32页 |
| ·麦洼牦牛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 第32-42页 |
| ·麦洼牦牛乳中IgG 的含量 | 第32-35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IgM 的含量 | 第35-37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IgA 的含量 | 第37-40页 |
| ·不同乳源中IgG、IgM、IgA 含量的比较 | 第40-42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生长因子的含量 | 第42-45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TGF-β2 的含量 | 第42-44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IGF-Ⅰ的含量 | 第44页 |
| ·不同乳源中 TGF-β2、IGF-I 含量的比较 | 第44-45页 |
| ·麦洼牦牛乳中各蛋白组分相关性分析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麦洼牦牛乳过氧化物酶体系及其酶热力学特性 | 第48-60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乳过氧化物酶体系成分的含量 | 第48-53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乳过氧化物酶活力的调查 | 第48-50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硫氰酸根(SCN-)的含量 | 第50-51页 |
| ·麦洼牦牛常乳中亚硫氰酸根(OSCN-)的含量 | 第51-53页 |
| ·麦洼牦牛乳中LPO 的热稳定性 | 第53-54页 |
| ·麦洼牦牛乳中LPO 的热力学特性 | 第54-59页 |
| ·麦洼牦牛乳LPO 热变性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55页 |
| ·麦洼牦牛乳LPO 热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55-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