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酿造用鲁氏接合酵母菌的生长及其产香气成分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1 酱油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4页 |
| 2 酱油的香味成分研究 | 第14-16页 |
| 3 酱油中的微生物 | 第16-21页 |
| ·霉菌 | 第17-18页 |
| ·米曲霉 | 第17页 |
| ·黑曲霉 | 第17页 |
| ·红曲霉 | 第17-18页 |
| ·乳酸菌 | 第18页 |
| ·酱油乳酸菌 | 第18页 |
| ·植质乳酸菌 | 第18页 |
| ·酵母菌 | 第18-20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 | 第19页 |
| ·球拟酵母菌和易变球拟酵母菌 | 第19页 |
| ·毕赤氏酵母菌 | 第19页 |
| ·酵母菌的耐盐机制 | 第19-20页 |
| ·耐盐性酵母菌与耐盐性乳酸菌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20-21页 |
| ·耐盐性酵母菌与耐盐性乳酸菌的生长关系 | 第20-21页 |
| ·耐盐性酵母菌与耐盐性乳酸菌的添加量 | 第21页 |
| 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2章 鲁氏接合酵母菌的活化与生长特性研究 | 第23-33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23-2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 ·主要培养基 | 第24页 |
| 2 方法 | 第24-25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的活化 | 第24-25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的生长特性研究 | 第25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的生长曲线 | 第25页 |
| ·温度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氯化钠浓度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pH值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Ca~(2+)浓度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条件的优化 | 第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1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的生长 | 第26-27页 |
| ·温度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 ·氯化钠浓度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8-29页 |
| ·pH值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9页 |
| ·Ca~(2+)浓度对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的最佳生长条件 | 第30-31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条件的正交实验设计 | 第30页 |
| ·鲁氏接合酵母菌生长条件的正交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 4 讨论 | 第31-33页 |
| 第3章 鲁氏接合酵母菌对酱油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 | 第33-47页 |
| 1 材料与试剂 | 第33-34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 ·试剂 | 第34页 |
| 2 方法 | 第34-39页 |
| ·曲料的制备 | 第34-35页 |
| ·米曲霉的活化与扩大培养 | 第34-35页 |
| ·制曲 | 第35页 |
| ·曲料入坛 | 第35-36页 |
| ·蛋白酶活的测定 | 第36-37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页 |
| ·测定步骤 | 第36-37页 |
| ·样品的测定 | 第37页 |
| ·氨基酸态氮的测定 | 第37-38页 |
| ·铵盐的测定 | 第38-39页 |
| ·总氮的测定 | 第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制曲 | 第39-40页 |
| ·蛋白酶酶活 | 第40-41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页 |
| ·蛋白酶酶活的变化 | 第40-41页 |
| ·氨基酸态氮的变化 | 第41-43页 |
| ·铵盐的变化 | 第43-44页 |
| ·总氮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 4 总结与讨论 | 第45-47页 |
| 第4章 鲁氏接合酵母菌产香气成分研究 | 第47-6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 ·材料 | 第47页 |
|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 ·方法 | 第47-51页 |
| ·曲料的制备 | 第47-48页 |
| ·曲料入坛 | 第48页 |
| ·样品的预处理——固相微萃取技术 | 第48-50页 |
| ·实验条件 | 第50-51页 |
| ·检测 | 第5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 ·A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检测 | 第51-53页 |
| ·A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 第51-52页 |
| ·A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图谱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 ·B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检测 | 第53-56页 |
| ·B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 第53-54页 |
| ·B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图谱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 ·C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检测 | 第56-57页 |
| ·C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 第56页 |
| ·C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图谱分析结果 | 第56-57页 |
| ·D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检测 | 第57-60页 |
| ·D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 第57-58页 |
| ·D组发酵液挥发性物质图谱分析结果 | 第58-60页 |
| 3 讨论 | 第60-62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1 全文的主要结论 | 第62页 |
| 2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