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半纤维素概述 | 第11-15页 |
·半纤维素的定义 | 第11页 |
·半纤维素的化学结构 | 第11-12页 |
·半纤维素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半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 第13-14页 |
·半纤维素产品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半纤维素多糖结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半纤维素提取分离 | 第15页 |
·半纤维素多糖的纯化 | 第15-16页 |
·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 第16-17页 |
·结构分析 | 第17-18页 |
·半纤维素改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化学改性 | 第18-19页 |
·物理改性 | 第19-20页 |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动态超高压技术原理 | 第20-22页 |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选题意义 | 第23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半纤维素 B 的分离纯化及纯度鉴定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半纤维素 B 的分离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第26页 |
·醇沉体积对 HCLB 得率影响的研究 | 第26页 |
·半纤维素 B 的纯化研究 | 第26-2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HCLB 醇沉体积的确定 | 第29-30页 |
·柱层析纯化 HCLB 多糖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0-32页 |
·纯度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半纤维素 B 的分子量测定、多糖组成及结构研究 | 第35-49页 |
·引言 | 第35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5-36页 |
·实验原料 | 第35-36页 |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实验设备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HPGPC 法测定 HCLB-1、HCLB-2 的分子量 | 第36-37页 |
·气相色谱法分析单糖组成 | 第37-39页 |
·甲基化分析 | 第39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13)C-NMR 光谱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HPGPC 法测定 HCLB-1、HCLB-2 的分子量 | 第40-41页 |
·单糖组分分析 | 第41-43页 |
·甲基化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6页 |
·13C-NMR 核磁光谱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半纤维素结构的影响 | 第49-56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9-50页 |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实验设备 | 第49-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HCLB-1、HCLB-2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测定 | 第50页 |
·半纤维素官能团的分析 | 第50页 |
·半纤维素颗粒形貌的分析超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DHPM 对 HCLB-1、HCLB-2 相对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第50-51页 |
·DHPM 对半纤维素官能团的影响 | 第51-53页 |
·DHPM 对 HCLB 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半纤维素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56-63页 |
·引言 | 第5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6-57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实验设备 | 第57页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7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57-58页 |
·含 HCLB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8页 |
·发酵培养 | 第58页 |
·接种 | 第58页 |
·培养识别 | 第58页 |
·菌落计数 | 第58-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1页 |
·HCLB 经 DHPM 处理对双歧杆菌的影响 | 第59-60页 |
·HCLB 经 DHPM 处理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 第60页 |
·HCLB 经 DHPM 处理对乳酸菌的影响 | 第60-61页 |
·HCLB 经 DHPM 处理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