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1-27页 |
·述情障碍的研究 | 第11-14页 |
·述情障碍的内涵和表现研究 | 第11页 |
·述情障碍的测量工具研究 | 第11-12页 |
·述情障碍的发生基础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述情障碍的实证研究 | 第13-14页 |
·自我和谐的研究 | 第14-18页 |
·自我和谐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自我和谐的测量工具 | 第15-16页 |
·国内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实证研究 | 第16-18页 |
·应对方式的研究 | 第18-21页 |
·应对和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应对方式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18-20页 |
·国内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述情障碍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 第22页 |
·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 第22页 |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2-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述情障碍问卷的编制 | 第27-39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的结构探索 | 第27-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维度的确定 | 第27-28页 |
·项目的编写 | 第28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问卷的初测 | 第28-33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3-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6-3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述情障碍现状及其与应对方式、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 第39-53页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研究方法 | 第39-41页 |
·研究被试 | 第39-40页 |
·研究工具 | 第40-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研究结果 | 第41-51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的研究结果 | 第41-47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应对方式、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对应对方式、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应对方式在述情障碍与自我和谐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综合分析与讨论 | 第53-59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的总体状况和特点分析 | 第53-57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53-54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的人口学差异分析 | 第54-57页 |
·大学生述情障碍、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的关系分析 | 第57-5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教育启示 | 第60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3页 |
附录1 大学生述情障碍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63-65页 |
附录2 大学生述情障碍初测问卷 | 第65-69页 |
附录3 正式调查问卷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