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量词的模糊性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启示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二、 研究述评 | 第10-17页 |
(一) 量词研究述评 | 第10-15页 |
1. 关于量词的正名 | 第10-12页 |
2. 量词的分类 | 第12-15页 |
(二) 量词模糊性述评 | 第15-17页 |
1. 模糊语言学 | 第15-16页 |
2. 模糊义与精确义的关系 | 第16页 |
3. 汉语量词的模糊性 | 第16-17页 |
三、 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 第18页 |
四、 研究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及语料的来源 | 第18-19页 |
(一) 研究拟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18页 |
(二) 语料来源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名量词分类研究 | 第19-34页 |
一、 集合量词 | 第19-22页 |
(一) 集体量词的明确性 | 第19-20页 |
(二) 集合量词的模糊性 | 第20-21页 |
(三) 个例分析“副” | 第21-22页 |
二、 个体量词 | 第22-25页 |
(一) 个体量词的明确性 | 第22页 |
(二) 个体量词的模糊性 | 第22-23页 |
(三) 个例分析“个” | 第23-25页 |
三、 表形量词 | 第25-29页 |
(一) 表形量词的明确性 | 第25-28页 |
1. 点状量词 | 第25-26页 |
2. 线状量词 | 第26页 |
3. 面状量词 | 第26-27页 |
4. 体状量词 | 第27-28页 |
(二) 表形量词的模糊性 | 第28-29页 |
1. 表形量词的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 | 第28-29页 |
2. 表形量词的模糊性 | 第29页 |
四、 容器量词 | 第29-32页 |
(一) 容器量词的明确性 | 第29-30页 |
1. 专用容器量词 | 第29-30页 |
2. 借用容器量词 | 第30页 |
(二) 容器量词的模糊性 | 第30-32页 |
五、 不定量词的模糊性 | 第32-33页 |
六、 度量词、种类量词和倍率量词的明确性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动量词分类研究 | 第34-39页 |
一、 专用动量词 | 第34-37页 |
(一) 计数量词的明确性 | 第34-35页 |
(二) 短时量词的模糊性 | 第35页 |
(三) 情态量词的模糊性 | 第35-37页 |
二、 借用动量词的明确性 | 第37-39页 |
(一) 计时量词的明确性 | 第37-38页 |
(二) 器官量词的明确性 | 第38页 |
(三) 工具量词的明确性 | 第38页 |
(四) 结果量词的明确性与模糊性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模糊量词的语用功能 | 第39-42页 |
一、 量词模糊义的形成理据 | 第39-41页 |
(一) 客体本身的模糊 | 第39-40页 |
(二) 人的主观意味感 | 第40-41页 |
二、 模糊量词的语用功能 | 第41-42页 |
(一) 灵活伸缩 | 第41页 |
(二) 委婉含蓄 | 第41-42页 |
(三) 文学审美 | 第42页 |
第四章 对外汉语中的启示和应用 | 第42-48页 |
一、 第一阶段 | 第43-45页 |
二、 第二阶段 | 第45-46页 |
三、 第三阶段 | 第46-48页 |
四、 第四阶段 | 第48页 |
总结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