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理论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体现 | 第13-26页 |
第一节 跨文化理论简述 | 第13-18页 |
一、跨文化交际的渊源 | 第13-16页 |
二、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 第16-17页 |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18-20页 |
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目标 | 第18-19页 |
二、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材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新、旧教材相关跨文化现象的对比 | 第20-26页 |
一、新、旧《发展汉语中级口语》简介与选择原因 | 第20-21页 |
二、新、旧《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跨文化现象调查 | 第21-22页 |
三、新、旧《发展汉语·中级口语》中跨文化现象对比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初、中级教材中跨文化现象的产生 | 第26-42页 |
第一节 语言功能性与跨文化 | 第26-35页 |
一、语言与文化 | 第26-28页 |
二、语言礼貌与功能性交际项目 | 第28-30页 |
三、功能性在教材中的具体表现 | 第30-35页 |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跨文化 | 第35-39页 |
一、教材中的角色关系 | 第35-38页 |
二、教材中的人际关系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思维方式与跨文化 | 第39-42页 |
一、思维方式特征 | 第39-40页 |
二、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教材例证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初、中级教材中跨文化现象的表现 | 第42-49页 |
第一节 非语言交际与跨文化 | 第42-44页 |
一、非语言交际的类别 | 第42页 |
二、教材中非语言交际缺失问题 | 第42-44页 |
第二节 语言交际与跨文化 | 第44-49页 |
一、强环境与弱环境下教材关于跨文化现象的选定 | 第44-46页 |
二、“言外之意”在初、中级教材中的选用 | 第46-49页 |
第四章 跨文化视角下的教学策略与教材编写 | 第49-56页 |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现象的教学策略 | 第49-53页 |
一、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现象教学原则 | 第49-52页 |
二、教材中关于跨文化现象的课堂补充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对外汉语初、中级教材的跨文化现象的编写建议 | 第53-56页 |
一、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修改建议 | 第53-54页 |
二、增进对外汉语教材跨文化现象的建议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