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2页 |
1.1.1 汉字的重要性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3 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 第11页 |
1.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第2章 对东干班留学生初级阶段汉字习得情况的调查与访谈 | 第15-23页 |
2.1 问卷调查测试 | 第15-20页 |
2.1.1 问卷设计 | 第15-16页 |
2.1.2 调查结果 | 第16-20页 |
2.2 访谈 | 第20-23页 |
2.2.1 访谈设计 | 第20页 |
2.2.2 教师访谈结果 | 第20-21页 |
2.2.3 学生访谈结果 | 第21-23页 |
第3章 对东干班留学生初级阶段汉字习得情况的分析 | 第23-37页 |
3.1 初级阶段东干族留学生汉字课要素分析 | 第23-27页 |
3.1.1 教材分析 | 第23-24页 |
3.1.2 教学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3.1.3 教师分析 | 第25-26页 |
3.1.4 学生分析 | 第26-27页 |
3.2 东干族留学生汉字习得的难点分析 | 第27-31页 |
3.2.1 认知方式的不同 | 第27-28页 |
3.2.2 字形习得的难点 | 第28-30页 |
3.2.3 音义习得的难点 | 第30-31页 |
3.3 东干族留学生汉字书写存在的偏误分析 | 第31-33页 |
3.3.1 笔画的增加 | 第31页 |
3.3.2 笔画的减少 | 第31-32页 |
3.3.3 笔画出位与不到位 | 第32页 |
3.3.4 笔形失准 | 第32页 |
3.3.5 部件的增加或减少 | 第32-33页 |
3.3.6 结构错误 | 第33页 |
3.3.7 形近混淆 | 第33页 |
3.4 书写产生偏误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3.4.1 母语的负迁移 | 第33-34页 |
3.4.2 目的语的负迁移 | 第34-35页 |
3.4.3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第4章 对东干班初级汉字基础课的启示 | 第37-47页 |
4.1 初级阶段东干班汉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7-39页 |
4.1.1 先认读,后书写 | 第37-38页 |
4.1.2 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 第38页 |
4.1.3 从汉字的基本规律和理论入手教授汉字 | 第38-39页 |
4.2 初级东干班汉字教学的相应策略 | 第39-42页 |
4.2.1 书写教学 | 第39-40页 |
4.2.2 字音教学 | 第40-41页 |
4.2.3 字义教学 | 第41页 |
4.2.4 多音字教学 | 第41-42页 |
4.3 适宜东干班初级阶段的趣味性教学方法 | 第42-45页 |
4.3.1 游戏法 | 第42页 |
4.3.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 第42-43页 |
4.3.3 字词句联系法 | 第43-44页 |
4.3.4 情景法 | 第44-45页 |
4.4 对东干班初级阶段汉字习得与教学的建议 | 第45-47页 |
4.4.1 从学生角度 | 第45页 |
4.4.2 从教师角度 | 第45-46页 |
4.4.3 从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角度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5页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第51-53页 |
附录二: 访谈情况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