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大豆蛋白作为姜黄素纳米输送载体的途径及机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7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生物活性物质的稳定化和输送第14-20页
        1.2.1 纳米输送载体第14-15页
        1.2.2 食物营养素和功能成分的输送第15-18页
        1.2.3 构建纳米输送载体的方法第18-20页
    1.3 食品组分在纳米复合物输送载体中的应用第20-25页
        1.3.1 环糊精第20页
        1.3.2 直链淀粉第20-21页
        1.3.3 乳蛋白第21-23页
        1.3.4 植物蛋白第23-24页
        1.3.5 蛋白基纳米复合物输送载体的优点和存在问题第24-25页
    1.4 大豆蛋白基纳米输送载体第25-29页
        1.4.1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第25-26页
        1.4.2 大豆蛋白在生物活性物质包埋方面的应用第26-27页
        1.4.3 大豆蛋白的物理修饰第27-28页
        1.4.4 大豆蛋白与多糖的相互作用第28-29页
        1.4.5 大豆蛋白基纳米复合物的前景第29页
    1.5 姜黄素第29-30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0-32页
        1.6.1 研究意义第30-31页
        1.6.2 研究内容第31-32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32-47页
第二章 大豆蛋白纳米复合对姜黄素稳定性/生物可利用率及大豆蛋白可消化性的影响第47-71页
    2.1 前言第47-48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8-52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48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48-49页
        2.2.3 实验方法第49-5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2-66页
        2.3.1 大豆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形成和表征第52-57页
        2.3.2 大豆蛋白与姜黄素的相互作用第57-60页
        2.3.3 姜黄素的热稳定性第60-61页
        2.3.4 姜黄素的生物可利用率及其在模拟胃肠道消化液中的稳定性第61-62页
        2.3.5 姜黄素纳米复合对大豆蛋白可消化性的影响第62-66页
    2.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三章 超声波辅助对大豆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制备的影响第71-88页
    3.1 前言第71-72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2-74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72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72页
        3.2.3 实验方法第72-7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4-84页
        3.3.1 大豆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形成第74-76页
        3.3.2 大豆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表征第76-80页
        3.3.3 大豆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形成机理第80-81页
        3.3.4 姜黄素在纳米复合物中的稳定性第81-82页
        3.3.5 蛋白质结构特性对大豆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形成的影响第82-84页
    3.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第四章 大豆蛋白/大豆多糖复合纳米颗粒对姜黄素稳定性和缓释性能的改善第88-104页
    4.1 前言第88-9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90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90页
        4.2.3 实验方法第90-9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2-100页
        4.3.1 大豆蛋白-姜黄素-大豆多糖复合纳米颗粒的表征第92-97页
        4.3.2 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第97-98页
        4.3.3 姜黄素的生物利用率及其在模拟消化液中稳定性第98-99页
        4.3.4 复合物中姜黄素的释放第99页
        4.3.5 姜黄素的热稳定性第99-100页
    4.4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第五章 基于喷雾干燥技术实现大豆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品化第104-123页
    5.1 前言第104-10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5-109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105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105-106页
        5.2.3 实验方法第106-10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9-120页
        5.3.1 姜黄素微胶囊的表征第109-113页
        5.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113-114页
        5.3.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114-115页
        5.3.4 姜黄素的体外生物可利用率第115-116页
        5.3.5 粉末中姜黄素的热稳定性第116-117页
        5.3.6 粉末的贮藏稳定性第117-120页
    5.4 本章小结第120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第六章 大豆蛋白纳米复合对姜黄素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第123-143页
    6.1 前言第123-124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24-130页
        6.2.1 材料与试剂第124页
        6.2.2 仪器与设备第124-125页
        6.2.3 实验方法第125-13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30-139页
        6.3.1 姜黄素的抗氧化能力评价第130-131页
        6.3.2 姜黄素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第131-134页
        6.3.3 姜黄素对HepG2细胞形态的影响第134-136页
        6.3.4 消化后姜黄素对HepG2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第136-139页
    6.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140-143页
结论与展望第143-145页
    1 结论第143-144页
    2 论文创新点第144页
    3 展望第144-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附件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淀粉基纳米复合膜材多层次结构对水蒸气与氧气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微波—超声波强化配位浸出氧化—硫化混合锌矿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