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表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淀粉分支酶概述 | 第14-19页 |
1.1.1 淀粉分支酶的定义 | 第14页 |
1.1.2 淀粉分支酶的来源 | 第14页 |
1.1.3 淀粉分支酶的结构 | 第14-15页 |
1.1.4 淀粉分支酶的活性 | 第15-17页 |
1.1.5 淀粉分支酶与底物的结合方式 | 第17页 |
1.1.6 淀粉分支酶的催化反应机理 | 第17-19页 |
1.2 淀粉分支酶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1 淀粉分支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2.2 淀粉分支酶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2.3 淀粉分支酶与其他淀粉酶的复配应用 | 第20页 |
1.3 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研究 | 第20-22页 |
1.3.1 改善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重要性 | 第20-21页 |
1.3.2 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提高酶热稳定性的策略 | 第22-23页 |
1.4.1 物理法 | 第22页 |
1.4.2 化学法 | 第22-23页 |
1.4.3 生物法 | 第23页 |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3-24页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淀粉分支酶的理化性质及静电相互作用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43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2.1 菌株与质粒 | 第27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1 淀粉分支酶的生产与纯化 | 第28-29页 |
2.3.2 淀粉分支酶活力的测定 | 第29页 |
2.3.3 淀粉分支酶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29页 |
2.3.4 淀粉分支酶最适反应pH的测定 | 第29-30页 |
2.3.5 金属离子对淀粉分支酶活力影响的测定 | 第30页 |
2.3.6 淀粉分支酶酶促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第30页 |
2.3.7 淀粉分支酶远紫外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30页 |
2.3.8 淀粉分支酶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4.1 淀粉分支酶的生产与纯化 | 第30-31页 |
2.4.2 淀粉分支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31-32页 |
2.4.3 淀粉分支酶的最适反应pH值 | 第32页 |
2.4.4 淀粉分支酶的反应动力学 | 第32-33页 |
2.4.5 金属离子对淀粉分支酶活力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6 金属离子对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5页 |
2.5 机理分析 | 第35-42页 |
2.5.1 淀粉分支酶的金属离子结合位点分析 | 第36页 |
2.5.2 金属离子浓度对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2.5.3 甘油对金属离子和淀粉分支酶之间静电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37-39页 |
2.5.4 甘油和钾、钠离子对淀粉分支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39-41页 |
2.5.5 甘油和钾、钠离子对淀粉分支酶三级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C末端氨基酸影响淀粉分支酶的静电相互作用 | 第43-63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2.1 菌株与质粒 | 第43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3.3.1 DNA操作 | 第44-45页 |
3.3.2 淀粉分支酶基因的克隆 | 第45页 |
3.3.3 淀粉分支酶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化 | 第45-46页 |
3.3.4 淀粉分支酶的生产与纯化 | 第46页 |
3.3.5 淀粉分支酶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46-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3.4.1 不同来源淀粉分支酶的序列比对分析 | 第47-49页 |
3.4.2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生产与纯化 | 第49页 |
3.4.3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热稳定性 | 第49-50页 |
3.4.4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热变性 | 第50-51页 |
3.4.5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保温后的溶解性 | 第51页 |
3.4.6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远紫外圆二色谱 | 第51-52页 |
3.4.7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反应动力学 | 第52-53页 |
3.4.8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反应产物的链长分布和1H NMR图谱 | 第53-54页 |
3.4.9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第54页 |
3.4.10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最适反应pH值 | 第54-55页 |
3.5 机理分析 | 第55-61页 |
3.5.1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金属离子响应值 | 第55-56页 |
3.5.2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稳定性 | 第56-57页 |
3.5.3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聚集状态的模型 | 第57-58页 |
3.5.4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粒径分布 | 第58-59页 |
3.5.5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原子力显微镜 | 第59页 |
3.5.6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热变性后的恢复力 | 第59-61页 |
3.5.7 野生型和C末端缺失型淀粉分支酶的嗜热机制 | 第61页 |
3.6 主要结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盐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77页 |
4.1 引言 | 第6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4.2.1 蛋白数据库的建立 | 第63页 |
4.2.2 盐桥数据的建立 | 第63-64页 |
4.2.3 盐桥中氨基酸残基一级序列的获取 | 第64页 |
4.2.4 盐桥中氨基酸残基C?-C?和N-O之间距离的计算 | 第64页 |
4.2.5 盐桥的遗传稳定性和进化印记分析 | 第64页 |
4.2.6 盐桥中氨基酸残基B-factor值的获取 | 第64页 |
4.2.7 淀粉分支酶的结构模拟 | 第64页 |
4.2.8 盐桥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 第6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5页 |
4.3.1 盐桥在蛋白分子中的分布 | 第65-68页 |
4.3.2 构成盐桥的氨基酸残基主链和侧链位置分布 | 第68-69页 |
4.3.3 构成盐桥的氨基酸残基B-factor值的相关性 | 第69-70页 |
4.3.4 构成盐桥的氨基酸残基ET值的相关性 | 第70-71页 |
4.3.5 盐桥在蛋白不同结构中存在性分析 | 第71-72页 |
4.3.6 盐桥对相应区域中氨基酸残基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 第72-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构建盐桥提高淀粉分支酶的热稳定性 | 第77-96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5.2.1 菌株与质粒 | 第77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77页 |
5.2.3 主要仪器 | 第77-7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8-81页 |
5.3.1 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构建 | 第78页 |
5.3.2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生产与纯化 | 第78页 |
5.3.3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蛋白浓度测定 | 第78页 |
5.3.4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活力的测定 | 第78页 |
5.3.5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78页 |
5.3.6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失活反应动力学的测定 | 第78-80页 |
5.3.7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远紫外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80-81页 |
5.3.8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应用 | 第81页 |
5.3.9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结构的模拟 | 第8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1-95页 |
5.4.1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构建、表达与纯化 | 第81-82页 |
5.4.2 盐桥的构建对淀粉分支酶活力的影响 | 第82-83页 |
5.4.3 盐桥的构建对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83-86页 |
5.4.4 盐桥的构建对淀粉分支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86-89页 |
5.4.5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结构分析 | 第89-94页 |
5.4.6 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应用 | 第94-9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构建网络盐桥提高淀粉分支酶的热稳定性 | 第96-107页 |
6.1 引言 | 第96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96页 |
6.2.1 菌株与质粒 | 第96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96页 |
6.2.3 主要仪器 | 第96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96-98页 |
6.3.1 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构建 | 第96-97页 |
6.3.2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生产与纯化 | 第97页 |
6.3.3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蛋白浓度测定 | 第97页 |
6.3.4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活力的测定 | 第97页 |
6.3.5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97页 |
6.3.6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热变性的测定 | 第97页 |
6.3.7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远紫外圆二色谱的测定 | 第97页 |
6.3.8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97页 |
6.3.9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应用 | 第97-98页 |
6.3.10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结构的模拟 | 第98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6页 |
6.4.1 突变位点的选择 | 第98-100页 |
6.4.2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构建、表达与纯化 | 第100-101页 |
6.4.3 网络盐桥的构建对淀粉分支酶活力的影响 | 第101页 |
6.4.4 网络盐桥的构建对淀粉分支酶热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6.4.5 网络盐桥的构建对淀粉分支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103页 |
6.4.6 网络盐桥的构建对淀粉分支酶三级结构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4.7 野生型与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结构分析 | 第104-106页 |
6.4.8 突变体淀粉分支酶的应用 | 第10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主要结论 | 第107-110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