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节 汉语新词新义的界定 | 第8-10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一、萌芽期 | 第12-13页 |
二、初步发展期 | 第13-14页 |
三、拓展期 | 第14页 |
四、深入期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汉语新词新义概述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新词新义的特点 | 第18-21页 |
一、应用领域广泛,覆盖面广,新陈代谢节奏快、周期短 | 第18-19页 |
二、以名词性、动词性为主 | 第19页 |
三、多音节词的数量不断增加 | 第19-20页 |
四、缩略词、仿造词、外来语大量出现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 | 第21-25页 |
一、新造词 | 第21-22页 |
二、旧词新用 | 第22页 |
三、专业术语的泛化 | 第22-23页 |
四、吸收方言词 | 第23页 |
五、吸收外来词 | 第23-24页 |
六、创造缩略语 | 第24页 |
七、网络术语及网络流行语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新词新义产生原因 | 第25-27页 |
一、客观原因 | 第25页 |
二、主观原因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 | 第27-33页 |
第一节 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的研究成果 | 第28-29页 |
一、网络化教学法 | 第28页 |
二、利用配价理论进行教学 | 第28页 |
三、“字本位”教学法 | 第28-29页 |
四、“输入——输出”模式教学法 | 第29页 |
第三节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 | 第29-32页 |
一、利用实物、图片、手势等肢体语言 | 第30页 |
二、设定具体语境 | 第30-31页 |
三、利用词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教授汉语词语 | 第31页 |
四、直接给词语下定义 | 第31页 |
五、利用母语、媒介语翻译 | 第31-32页 |
第四节 母语词汇对汉语词汇的潜在影响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新词新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33-42页 |
第一节 新词新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 第33-37页 |
一、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与普通词汇相比,新词语更难掌握 | 第34-35页 |
二、有利于提高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的交际能力,扩大其交际范围 | 第35-36页 |
三、新词新义教学可以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的内容,新词新义是基本词汇的补充 | 第36页 |
四、新词新义的学习不仅是对语言知识的丰富,还能渗透一定的文化内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新词新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 第37-38页 |
第三节 新词新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选词原则 | 第38-40页 |
一、常用性原则 | 第38页 |
二、稳定性原则 | 第38-39页 |
三、规律性原则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对外汉语新词新义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与 方法技巧 | 第42-52页 |
第一节 新词新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 第42-45页 |
一、定期修订大纲 | 第42页 |
二、定期更新教材 | 第42页 |
三、报刊阅读课、当代中国话题课等课程中不断渗透 | 第42-43页 |
四、开设选修课程 | 第43页 |
五、开设必修课程 | 第43-44页 |
六、新词新义课的课堂教学原则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新词语在对汉语教学中的具体教法和技巧 | 第45-52页 |
一、根据新词语的分类,结合其产生途径讲解新词语 | 第45-49页 |
二、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讲解 | 第49页 |
三、联系词语出现的时代背景讲解新词语 | 第49-50页 |
四、联系词语的文化内涵讲解新词 | 第50页 |
五、新词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