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生物发光 | 第11-16页 |
·青海弧菌的概述 | 第11页 |
·发光的分子和生化基础 | 第11-13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3页 |
·发光条件优化 | 第13-14页 |
·发光菌在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 第14页 |
·作为报告基因进行细菌量与发光强度相关性的构建 | 第14-15页 |
·利用lux基因表达的优缺点 | 第15页 |
·重组发光菌的构建研究 | 第15-16页 |
·转座现象 | 第16-20页 |
·概述 | 第16-17页 |
·转座机制 | 第17页 |
·转座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青海弧菌荧光素酶异源表达条件优化 | 第21-35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22页 |
·酶与试剂 | 第22页 |
·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转化 | 第23页 |
·分子和蛋白水平的验证 | 第23页 |
·条件优化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4页 |
·luxAB基因的检测 | 第25-27页 |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27-29页 |
·癸醛添加量的影响 | 第29页 |
·接种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不同IPTG浓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装液量的影响 | 第31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IPTG添加和诱导时间对菌株发光的影响 | 第32页 |
·正交试验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青海弧菌荧光素酶转座载体构建 | 第35-48页 |
·试验材料 | 第36-38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6-37页 |
·酶与试剂 | 第37页 |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43页 |
·菌株活化 | 第38页 |
·菌种保藏 | 第38页 |
·质粒提取 | 第38-39页 |
·引物设计 | 第39页 |
·PCR扩增 | 第39-40页 |
·电泳胶回收纯化 | 第40-41页 |
·E.coli Top10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1页 |
·T载体连接 | 第41页 |
·感受态细胞转化及扩增培养 | 第41-42页 |
·T载体构建后提质粒 | 第42页 |
·T载体构建后酶切胶回收 | 第42页 |
·酶切片段连接构建重组载体 | 第42页 |
·感受态细胞转化及扩增培养 | 第42页 |
·酶切验证 | 第42页 |
·测序验证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质粒p HSG396-luxAB提取 | 第43页 |
·lux基因PCR扩增 | 第43-44页 |
·T载体构建及转化E. coli TOP10后的验证 | 第44-45页 |
·重组质粒构建及转化E. coli TOP10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附录1 试验使用的菌株和质粒 | 第55-56页 |
附录2 缩略词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