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凡纳滨对虾产品概况 | 第10页 |
·腐败菌与对虾腐败 | 第10-11页 |
·食品中影响腐败的成分变化规律 | 第11-12页 |
·食品中生物胺的产生及其微生物来源 | 第12-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三株凡纳滨对虾腐败菌生理特性的研究 | 第16-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6页 |
·试验方法 | 第16-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3页 |
·三株腐败菌氨基酸脱羧酶活性比较 | 第19-20页 |
·三株腐败菌的生化鉴定 | 第20页 |
·最适生长温度的确定 | 第20-22页 |
·最适生长 pH 确定 | 第22-23页 |
·结论 | 第23-24页 |
3 冷鲜虾仁中的 3 株腐败菌的品质动力学研究 | 第24-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样品处理及接种 | 第25页 |
·品质测定方法及其相关性分析 | 第25页 |
·对虾虾仁品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评价 | 第25-26页 |
·试验设计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染菌虾仁品质指标的变化 | 第26-28页 |
·三株腐败菌及其腐败相关指标的 SPSS 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人工染菌虾仁在接种不同腐败菌后的储藏动力学模型参数 | 第29-30页 |
·动力学预测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 第30-31页 |
·冷鲜虾仁贮藏中各腐败菌腐败能力定量分析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液质联用技术同时测定虾仁中的 8 种生物胺方法的建立 | 第32-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9页 |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选择及优化 | 第34-36页 |
·生物胺提取溶液的优化 | 第36-37页 |
·方法的线性关系及检测限 | 第37-39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腐败菌与虾仁中生物胺及与其它指标关系的相关性 | 第40-5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0页 |
·主要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58页 |
·不同温度条件贮藏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41-43页 |
·不同温度条件贮藏时 TVBN 和感官评价的变化 | 第43-45页 |
·不同温度贮藏时自然污染虾仁与染菌虾仁生物胺对比 | 第45-47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各组虾仁中主要生物胺的变化 | 第47-53页 |
·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各组虾仁间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53-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创新点 | 第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导师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