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成都市双流中学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问题提出 | 第7-8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2.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工具和材料 | 第13-14页 |
·被试 | 第14页 |
·施测 | 第14-1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2页 |
·双流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第16-18页 |
·心理健康水平总体状况 | 第16页 |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 第16-17页 |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分析 | 第17-18页 |
·家庭教养方式的状况分析 | 第18-20页 |
·双流中学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分析 | 第18-19页 |
·双流中学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19页 |
·双流中学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19-20页 |
·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 第20-22页 |
4. 讨论 | 第22-29页 |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讨论 | 第22-26页 |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性别差异的讨论 | 第22-23页 |
·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年级差异的讨论 | 第23-24页 |
·关于初中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的讨论 | 第24-26页 |
·关于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的讨论 | 第26-27页 |
·关于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的讨论 | 第26页 |
·关于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年级差异的讨论 | 第26-27页 |
·关于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讨论 | 第27-29页 |
5. 结论与不足 | 第29-32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30-31页 |
·不足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附录 | 第35-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