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法催化合成植物甾醇乙酸酯的研究及结构表征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植物甾醇 | 第11-14页 |
| ·植物甾醇的来源和结构 | 第11-13页 |
| ·植物甾醇的性质和生理功能 | 第13-14页 |
| ·植物甾醇酯 | 第14-18页 |
| ·植物甾醇酯的应用 | 第15-16页 |
| ·植物甾醇酯的合成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安全性 | 第17-1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酶法合成植物甾醇乙酸酯的工艺研究 | 第20-42页 |
| ·引言 | 第20-21页 |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 ·主要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8页 |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植物甾醇乙酸酯的薄层层析(TLC)分析法 | 第23-25页 |
| ·反应溶剂的确定 | 第25页 |
| ·丙酮酸与植物甾醇的酯化合成反应 | 第25-26页 |
| ·酯化指标的判定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27页 |
| ·酶法合成植物甾醇乙酸酯的单因素试验 | 第27-28页 |
| ·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的优化 | 第28页 |
| ·脂肪酶的重复利用试验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40页 |
| ·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第28页 |
| ·薄层层析(TLC)展开剂的选择 | 第28-29页 |
| ·有机溶剂的确定 | 第29-31页 |
| ·反应方程式的验证 | 第31-33页 |
| ·酯化指标测定的标准曲线 | 第33页 |
|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 ·植物甾醇酯合成工艺正交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39页 |
| ·工艺验证 | 第39-40页 |
| ·固定化脂肪酶的重复利用试验的结果与讨论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植物甾醇乙酸酯的分离纯化 | 第42-52页 |
| ·引言 | 第42-43页 |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 ·试验材料及试剂 | 第43页 |
|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 ·试验方法 | 第44-46页 |
| ·有机溶剂结晶法分离纯化植物甾醇乙酸酯 | 第44页 |
| ·薄层层析法探索硅胶柱层析法的条件 | 第44页 |
|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植物甾醇乙酸酯 | 第44-45页 |
| ·植物甾醇乙酸酯分离纯化的综合评价指标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有机溶剂结晶法分离纯化植物甾醇乙酸酯 | 第46-48页 |
| ·植物甾醇乙酸酯酯的薄层层析分析 | 第48-49页 |
| ·硅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植物甾醇乙酸酯 | 第49-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植物甾醇乙酸酯的结构鉴定及其表征 | 第52-60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52-53页 |
| ·试验材料及试剂 | 第52-53页 |
|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53页 |
|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 ·薄层色谱(TLC)分析 | 第53页 |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F-IR)分析 | 第53页 |
| ·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 | 第53-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 ·薄层色谱(TLC)分析 | 第54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54-56页 |
| ·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分析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植物甾醇乙酸酯的油溶性研究 | 第60-66页 |
| ·引言 | 第60页 |
| ·试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 ·试验材料及试剂 | 第60-61页 |
|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第61页 |
| ·植物甾醇乙酸酯的脂溶性研究 | 第61页 |
| ·试验方法 | 第61页 |
| ·试验安排 | 第6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乙酸酯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 第61-63页 |
| ·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乙酸酯在不同油品中的溶解度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展望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