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广西金城江—龙江流域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绪论第8-16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目的及意义第8-10页
  一、研究的缘起第8-9页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回顾第10-13页
  一、专著类研究第11页
  二、论文类研究第11-13页
 第三节 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一、资料来源第13页
  二、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四节 相关术语的说明第15-16页
  一、山歌第15页
  二、山歌文化第15-16页
第一章 金城江—龙江流域山歌文化的生态环境及其种类第16-25页
 第一节 山歌文化传承区域的生态环境第16-23页
  一、自然环境第16-17页
  二、人文环境第17-23页
 第二节 山歌的基本种类第23-25页
  一、壮话山歌第23-24页
  二、桂柳话山歌第24页
  三、瑶歌第24-25页
第二章 金城江—龙江流域山歌文化的传承现状第25-44页
 第一节 歌唱习俗的传承现状第25-32页
  一、日常的歌唱第25-29页
  二、非日常的歌唱第29-32页
 第二节 歌唱主体的传承现状第32-36页
  一、歌唱主体概况第32-33页
  二、歌唱主体水平及其特征第33-36页
 第三节 歌唱作品的传承现状第36-39页
  一、纸质文本第36-37页
  二、音像文本第37-38页
  三、网络歌圩对歌文本第38-39页
 第四节 歌唱艺术的传承现状第39-44页
  一、歌词韵律的特点第39-42页
  二、演唱方式的特点第42-43页
  三、表现手法的特点第43-44页
第三章 歌师个体与山歌的传承第44-56页
 第一节 歌师的个人成长历史第44-48页
  一、学前时期(1940—1950 年)第44-45页
  二、求学时期(1950—1962 年)第45-46页
  三、参加工作时期(1962—1996 年)第46-47页
  四、1996 年退休以后第47-48页
 第二节 歌师的歌唱生活第48-56页
  一、亲身参与和组织的歌唱活动第48-51页
  二、记录歌唱作品第51-54页
  三、歌师的生存境况第54-56页
第四章 网络歌圩与山歌的发展第56-62页
 第一节 山歌传承模式的转变第56-57页
 第二节 网络歌圩传承模式——以河池论坛网络歌圩为例第57-60页
  一、网络歌圩的创办目的与发展历程第57-58页
  二、网络歌圩的“会员”概况第58-59页
  三、网络歌圩的主要特征第59-60页
 第三节 网络歌圩对山歌发展的影响第60-62页
  一、交际方式多元化第61页
  二、传播方式更广泛第61页
  三、有利于山歌文化的推介和传播第61-62页
结语第62-64页
附录第64-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后记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唱出来的“阴间”--平果下五区“做帮”仪式音声考察与研究
下一篇:邕宁壮族嘹罗山歌传承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