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模型的员工行为导向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8-10页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本课题的研究来源 | 第10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的提出 | 第13-21页 |
·素质、素质模型及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素质和素质模型 | 第13-14页 |
·行为理论 | 第14-15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国外素质理论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国外素质模型研究述评 | 第16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国内早期素质理论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国内近代素质理论及模型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以往文献研究的特点和行为导向性理论的提出 | 第18-21页 |
·素质模型的以往研究特点 | 第18-19页 |
·行为导向性理论的提出 | 第19-21页 |
第3章 素质模型要素的行为导向性分析 | 第21-27页 |
·素质、行为与绩效的关系 | 第21-22页 |
·素质模型构成要素的行为导向性 | 第22-27页 |
·个性、动机对行为的驱动 | 第22-23页 |
·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对行为的驱动 | 第23-24页 |
·态度、价值观对行为的驱动 | 第24-25页 |
·知识、技能对行为的驱动 | 第25-27页 |
第4章 行为导向性设计原理和现有素质测定 | 第27-34页 |
·行为导向的设计原理 | 第27-28页 |
·员工现有素质行为特征的测定 | 第28-32页 |
·现有素质行为特征测定的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行为事件访谈法概述 | 第29-30页 |
·行为事件访谈的实施 | 第30-31页 |
·对素质行为特征的锚定量化 | 第31-32页 |
·员工现有素质行为特征的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员工现有素质与规范素质行为特征的差距 | 第32页 |
·行为特征差距的解决途径 | 第32-34页 |
第5章 行为导向性的数理经济学分析 | 第34-45页 |
·行为的向量表示与素质模型要素关系 | 第34-37页 |
·职业向量与自我形象、社会角色 | 第35页 |
·意愿向量与个性动机 | 第35-36页 |
·能力向量与知识技能 | 第36-37页 |
·素质的行为特征向量表示和匹配损失 | 第37-38页 |
·素质行为特征的实际向量和规范向量 | 第37页 |
·实际向量与规范向量的匹配损失 | 第37-38页 |
·实际向量与规范向量的均衡分析 | 第38-45页 |
·向量的均衡定义 | 第38-39页 |
·实际向量与规范向量均衡的数理经济学分析 | 第39-41页 |
·实际向量与规范向量的均衡实现路径 | 第41-45页 |
第6章 素质模型的行为导向性应用 | 第45-53页 |
·基于行为导向性的工作分析 | 第45-46页 |
·基于行为导向性的员工招聘甄选 | 第46-47页 |
·基于行为导向性的培训开发 | 第47-50页 |
·基于行为导向性的绩效管理 | 第50-51页 |
·基于行为导向性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