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污染度的测定论文

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语表第9-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4页
    1.1 黄曲霉毒素B_1概述第14-15页
    1.2 黄曲霉毒素B_1结构及理化性质第15-16页
    1.3 黄曲霉毒素B_1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第16-21页
        1.3.1 薄层色谱法第16-17页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页
        1.3.3 液谱-质谱联用法第17-18页
        1.3.4 免疫分析方法第18-21页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21-22页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第22-24页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页
        1.5.2 技术路线第22-24页
第二章 AFB_1抗体的制备第24-45页
    2.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第24-28页
        2.1.1 试验动物和细胞第24页
        2.1.2 主要试剂第24-25页
        2.1.3 主要仪器和材料第25-26页
        2.1.4 主要试验溶液第26-28页
    2.2 AFB_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第28-35页
        2.2.1 免疫方案第29-30页
        2.2.2 融合小鼠的筛选第30-31页
        2.2.3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第31-34页
        2.2.4 小鼠腹水的制备第34页
        2.2.5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第34-35页
    2.3 抗体的评价第35-38页
        2.3.1 抗体轻链种类及亚型第35页
        2.3.2 抗体最佳工作浓度及标准曲线第35-38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8-44页
        2.4.1 五免后小鼠抗血清结果及选择第38-39页
        2.4.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第39页
        2.4.3 抗体轻链种类与亚型第39页
        2.4.4 抗体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第39-43页
        2.4.5 分析讨论第43-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TSA-ELISA方法第45-59页
    3.1 试验材料第45-46页
        3.1.1 主要试剂第45页
        3.1.2 主要仪器和材料第45页
        3.1.3 主要试验溶液第45-46页
    3.2 实验方法第46-50页
        3.2.1 TSA-ELISA法的操作步骤第46-47页
        3.2.2 TSA-ELISA法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第47-50页
    3.3 添加回收实验第50-51页
        3.3.1 样品的前处理第50页
        3.3.2 基质效应第50页
        3.3.3 添加回收第50页
        3.3.4 仪器分析验证第50-51页
        3.3.5 实际样品检测第51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1-58页
        3.4.1 TSA-ELISA法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第51-55页
        3.4.2 添加回收实验第55-57页
        3.4.3 实际样品检测第57-58页
        3.4.4 分析讨论第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磁珠免疫分析方法第59-79页
    4.1 主要试验材料及仪器第59-60页
        4.1.1 主要试剂第59页
        4.1.2 主要仪器和材料第59页
        4.1.3 主要试验溶液第59-60页
    4.2 IMB免疫分析方法建立第60-63页
        4.2.1 IMB免疫分析方法操作步骤第60-61页
        4.2.2 IMB免疫分析方法的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第61-63页
    4.3 基于B-SA的IMB免疫分析方法建立第63-67页
        4.3.1 基于B-SA的IMB免疫分析方法操作步骤第63-64页
        4.3.2 基于B-SA的IMB免疫分析方法的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第64-66页
        4.3.3 添加回收实验第66-67页
    4.4 结果与分析——IMB免疫分析方法第67-70页
        4.4.1 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第67-70页
    4.5 结果与分析——基于B-SA的IMB免疫分析方法第70-77页
        4.5.1 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第70-74页
        4.5.2 添加回收第74-77页
    4.6 分析讨论第77-78页
    4.7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2页
    5.1 主要结论第79-80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致谢第88-8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波催陈对镇江香醋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复乳的制备优化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