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知识超网络框架下科研团队的构建与评价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引言第15-4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7页
        1.1.1 选题依据第15-16页
        1.1.2 选题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31页
        1.2.1 知识超网络第17-19页
        1.2.2 科研团队的发现第19-21页
        1.2.3 科研团队的成员选择第21-22页
        1.2.4 科研团队组建的困难与对策第22-23页
        1.2.5 基于社会网络的团队生成第23-29页
        1.2.6 科研团队的评价第29-31页
        1.2.7 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总结第31页
    1.3 研究问题的界定第31-35页
        1.3.1 知识超网络在本文中的作用第32页
        1.3.2 科研团队构建问题的界定第32-34页
        1.3.3 科研团队评价问题的界定第34-35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5-37页
        1.4.1 研究思路第35-37页
        1.4.2 研究方法第37页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第37-40页
        1.5.1 研究内容第37-38页
        1.5.2 创新之处第38-40页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第40-61页
    2.1 基本概念第40-53页
        2.1.1 知识超网络第40-44页
        2.1.2 科研团队第44-53页
    2.2 理论基础第53-60页
        2.2.1 团队生成模型第53-56页
        2.2.2 知识计量理论第56页
        2.2.3 集成理论第56-59页
        2.2.4 关系强度理论第59-60页
    2.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3 团队带头人的遴选第61-90页
    3.1 团队带头人遴选问题的描述第61-62页
    3.2 团队带头人遴选的知识超网络框架模型第62-63页
    3.3 模型参数——团队带头人与团队目标的知识匹配度第63-78页
        3.3.1 团队带头人与团队目标的知识表示第64-65页
        3.3.2 知识匹配度的量化基础——知识关联度第65-70页
        3.3.3 知识匹配度的计算第70-72页
        3.3.4 两类科研团队中团队带头人与团队目标的知识匹配度分析第72-78页
    3.4 模型参数——团队带头人的网络中心度第78-86页
        3.4.1 网络中心度的测度指标第78-80页
        3.4.2 使用网络中心度遴选团队带头人的方法第80-81页
        3.4.3 使用网络中心度遴选团队带头人的合理性第81-84页
        3.4.4 使用网络中心度遴选团队带头人的有效性第84-86页
    3.5 团队带头人的遴选方法及实例分析第86-88页
        3.5.1 团队带头人的遴选方法第86-87页
        3.5.2 实例分析第87-88页
    3.6 本章小结第88-90页
4 团队成员的选择第90-122页
    4.1 团队成员选择问题的描述第90-91页
    4.2 团队成员选择的知识超网络框架模型第91-95页
        4.2.1 模型的建立第91-92页
        4.2.2 模型的参数第92-93页
        4.2.3 模型的转化第93-94页
        4.2.4 符号定义第94-95页
    4.3 模型参数——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强度第95-101页
        4.3.1 关系强度的测度指标第95-96页
        4.3.2 关系强度的量化方法第96-100页
        4.3.3 实例分析第100-101页
    4.4 基于生成模型的团队成员选择第101-109页
        4.4.1 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第101-102页
        4.4.2 模型的改进之处与求解思路第102-103页
        4.4.3 LeaderSteinerTree算法第103-105页
        4.4.4 KnowlegdeCostFirst算法第105-107页
        4.4.5 MinTotalCost算法第107-109页
    4.5 基于嵌入模型的团队成员选择第109-114页
        4.5.1 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第109-110页
        4.5.2 知识匹配度的改进第110-112页
        4.5.3 团队成员的选择策略第112-113页
        4.5.4 嵌入模型的进一步完善第113-114页
    4.6 基于集成模型的团队成员选择第114-118页
        4.6.1 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第114-116页
        4.6.2 候选成员之间集成内力的计算方法第116-117页
        4.6.3 团队成员的选择策略第117-118页
    4.7 嵌入模型与集成模型的对比及实例分析第118-121页
        4.7.1 嵌入模型与集成模型的对比第118-119页
        4.7.2 实例分析第119-121页
    4.8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5 科研团队的评价第122-140页
    5.1 科研团队评价问题的描述第122-124页
        5.1.1 科研团队生命周期中的两种评价问题第122-123页
        5.1.2 科研团队评价与科研团队构建的关系第123-124页
    5.2 科研团队的知识状态评价第124-128页
        5.2.1 科研团队的知识结构表示第124-126页
        5.2.2 科研团队的知识状态评价指标第126-128页
    5.3 科研团队的合作状态评价第128-139页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128-129页
        5.3.2 评价指标的量化第129-132页
        5.3.3 实例分析——优秀科研团队的合作特征第132-139页
    5.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40-146页
    6.1 内容总结第140-141页
    6.2 不足之处第141-142页
    6.3 前景展望第142-146页
中外文参考文献第146-157页
攻博期间的主要工作和成果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附录第159-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元主体参与下贫困识别的制度及其实践--基于大别山区薯县的调查
下一篇: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