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20-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3-2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1.2.3 总结与评述 | 第27-2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 主要创新点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1-34页 |
1.4.1 主要创新点 | 第31-32页 |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2-34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48页 |
2.1 货币政策基础理论 | 第34-38页 |
2.1.1 货币政策 | 第34-35页 |
2.1.2 货币政策工具 | 第35-36页 |
2.1.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6-38页 |
2.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理论 | 第38-39页 |
2.2.1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内涵 | 第38页 |
2.2.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特征 | 第38-39页 |
2.3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理论 | 第39-45页 |
2.3.1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内涵与特征 | 第39-40页 |
2.3.2 最优货币区 | 第40-42页 |
2.3.3 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 | 第42-45页 |
2.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 第45-48页 |
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含义 | 第45-46页 |
2.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途径 | 第46页 |
2.4.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 第46-48页 |
3. 中国区域经济失衡的货币因素考察 | 第48-67页 |
3.1 中国区域经济失衡的表现 | 第48-58页 |
3.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情况 | 第48页 |
3.1.2 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情况 | 第48-53页 |
3.1.3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 第53-58页 |
3.2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 第58-63页 |
3.2.1 中国货币政策的发展过程 | 第58-61页 |
3.2.2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演变 | 第61-62页 |
3.2.3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 | 第62-63页 |
3.3 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63-67页 |
3.3.1 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2 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64页 |
3.3.3 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区域居民生活的影响 | 第64-65页 |
3.3.4 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区域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 第65-67页 |
4.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分析 | 第67-94页 |
4.1 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数据分析 | 第67-81页 |
4.1.1 传统最优货币区评价指标 | 第67-69页 |
4.1.2 一国内部最优货币区标准 | 第69-70页 |
4.1.3 中国最优货币区分析 | 第70-81页 |
4.2 基于SVAR方法的实证分析 | 第81-93页 |
4.2.1 模型及方法说明 | 第81-82页 |
4.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 第82-83页 |
4.2.3 检验分析 | 第83-88页 |
4.2.4 SVAR模型估计结果及比较 | 第88-9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5. 基于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 第94-136页 |
5.1 价格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框架 | 第94页 |
5.2 利率政策工具的区域效应分析 | 第94-116页 |
5.2.1 利率政策工具的长期均衡效应分析 | 第94-99页 |
5.2.2 利率政策工具的短期冲击效应分析 | 第99-109页 |
5.2.3 稳健性检验 | 第109-116页 |
5.3 汇率政策工具的区域效应分析 | 第116-134页 |
5.3.1 汇率政策工具的长期均衡效应分析 | 第116-118页 |
5.3.2 汇率政策工具的短期冲击效应分析 | 第118-13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6. 基于数量型工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 | 第136-180页 |
6.1 数量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分析框架 | 第136页 |
6.2 流动性政策工具的区域效应分析 | 第136-158页 |
6.2.1 流动性政策工具的长期均衡效应分析 | 第136-141页 |
6.2.2 流动性政策工具的短期冲击效应分析 | 第141-151页 |
6.2.3 稳健性检验 | 第151-158页 |
6.3 信贷政策工具的区域效应分析 | 第158-178页 |
6.3.1 信贷政策工具的长期均衡效应分析 | 第158-162页 |
6.3.2 信贷政策工具的短期冲击效应分析 | 第162-171页 |
6.3.3 稳健性检验 | 第171-1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7. 政策建议 | 第180-188页 |
7.1 促进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 | 第180-183页 |
7.1.1 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 第180页 |
7.1.2 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第180-182页 |
7.1.3 积极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 | 第182页 |
7.1.4 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 | 第182-183页 |
7.2 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控功能 | 第183-185页 |
7.2.1 继续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183-184页 |
7.2.2 充分发挥再贷款工具的结构调整功能 | 第184-185页 |
7.2.3 进一步发挥再贴现工具的结构调整功能 | 第185页 |
7.3 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 第185-188页 |
7.3.1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 第185-186页 |
7.3.2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 第186-187页 |
7.3.3 强化金融业渗透性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