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探析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与论题相关的语言理论简介 | 第10-16页 |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 第10-11页 |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篇功能" | 第11-14页 |
·认知语言学和"隐喻理论" | 第14-15页 |
·外语学习中的语言迁移理论 | 第15-16页 |
·与论题相关的语言教学法简介 | 第16-17页 |
·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听说法 | 第16-17页 |
·交际法 | 第17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选择 | 第17-18页 |
·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概述 | 第18-22页 |
·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概述 | 第19-20页 |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原则 | 第20-21页 |
·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汉语本体研究概述 | 第21-22页 |
·前人研究的不足 | 第22-2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任务及其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任务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 听、说技能训练 | 第24-32页 |
·听、说能力为语言交际打好基础 | 第24页 |
·训练听力技能 | 第24-26页 |
·从认知角度合理安排听力教学 | 第24-25页 |
·训练听力技巧 | 第25-26页 |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 第26-29页 |
·扩大语言输入量 | 第26-28页 |
·把握教学对象的水平 | 第28页 |
·合理安排教学段落 | 第28-29页 |
·坚持听、说结合原则 | 第29-31页 |
·鼓励学生课堂发言 | 第29页 |
·加强互动 | 第29-31页 |
·听、说结合教学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教学中的"本位"观及其指导教学 | 第32-42页 |
·"字本位"教学法的提出 | 第32页 |
·"字本位"教学法的优点和不足 | 第32-34页 |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 第34-40页 |
·重视汉字形体 | 第34-37页 |
·重视语素分析 | 第37-38页 |
·重视例句拓展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教学中的语境创设 | 第42-58页 |
·方位词的语境教学 | 第42-46页 |
·反问句的语境教学 | 第46-50页 |
·"把"字句的语境教学 | 第50-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结合 | 第58-69页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研究 | 第58-59页 |
·汉语本体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 | 第59-65页 |
·语音、语义层面的文化蕴含 | 第60-63页 |
·语法、语用层面的文化蕴含 | 第63-65页 |
·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结合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语 | 第69-71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69页 |
·本文的局限和不足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