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课堂控制 | 第14-16页 |
二、课堂控制艺术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一、课堂控制研究的现有视角及检视 | 第17-19页 |
二、现有研究中操作艺术视角的缺失及带来的影响 | 第19-25页 |
三、把“操作艺术”带回课堂控制研究中:现实的需要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第26-27页 |
一、研究问题的分解 | 第26页 |
二、研究思路及具体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第五节 本研究的价值和创新点 | 第27-29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27-28页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大学课堂控制缺失艺术性的问题与分析 | 第29-41页 |
第一节 控制缺乏灵活性,硬控制缺位,出现“破窗效应” | 第29-33页 |
一、课堂中硬控制缺位的现象及分析 | 第30-32页 |
二、缺乏有力控制,形成破窗效应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控制缺乏连贯性,不良隐性文化“代际传递”形成平庸之恶 | 第33-37页 |
一、课堂控制缺乏连贯性,难以形成优秀课堂文化 | 第34-35页 |
二、隐性文化的“代际传递”中,学生无意识地犯错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控制缺乏全局性,助长应试主义之风 | 第37-41页 |
一、大学内的应试主义 | 第37-38页 |
二、课堂控制缺乏全局性,促成完整的大学应试主义逻辑体系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大学课堂控制何以走入困境 | 第41-53页 |
第一节 大学教师对课堂控制艺术与学生自主性发展关系的误解 | 第41-48页 |
一、教师受已有研究影响,将学生自主与课堂控制对立起来 | 第41-42页 |
二、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发展水平的判断受到刻板印象影响 | 第42-43页 |
三、打破刻板印象的两个个案 | 第43-45页 |
四、学生自主性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 | 第45-47页 |
五、消解矛盾:呼唤控制艺术的回归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对课堂控制艺术认识不足 | 第48-53页 |
一、将课堂控制艺术中的权威简单化为霸权 | 第48-50页 |
二、质疑课堂控制艺术的正当性 | 第50-51页 |
三、在认识上将课堂控制艺术排除在教师教学职责之外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大学课堂控制艺术的理论建构 | 第53-62页 |
第一节 大学课堂控制艺术存在的必要性 | 第53-55页 |
一、实现大学使命需要以“控制”保留课堂教学质量的底线 | 第53-54页 |
二、良好师生关系需要“艺术”保驾护航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大学课堂控制艺术的理论逻辑 | 第55-58页 |
一、控制论的逻辑 | 第55-56页 |
二、暗示的逻辑 | 第56-57页 |
三、教学的逻辑 | 第57-58页 |
第三节 课堂控制艺术是复杂性操作 | 第58-62页 |
一、课堂控制艺术的内涵 | 第58-59页 |
二、教学的复杂性与课堂控制艺术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教师如何掌握课堂控制艺术 | 第62-72页 |
第一节 用复杂性思维分析课堂问题 | 第62-64页 |
一、发展教师的复杂性思维 | 第63页 |
二、创造用复杂性思维分析课堂问题的情境 | 第63-64页 |
第二节 学习课堂控制技术 | 第64-67页 |
一、学习基本控制技术 | 第64-66页 |
二、掌握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技术 | 第66-67页 |
第三节 从教学中总结控制艺术技巧 | 第67-72页 |
一、印象管理 | 第67-68页 |
二、重视语言的魅力 | 第68-69页 |
三、控制身体的艺术 | 第69-70页 |
四、积极的反馈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列表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