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变形假单胞菌2-酮基葡萄糖酸利用操纵子的鉴定及其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第11-12页
        1.1.1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第11页
        1.1.2 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作用元件第11-12页
        1.1.3 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模型第12页
    1.2 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调控蛋白第12-13页
        1.2.1 调控蛋白的分类第12页
        1.2.2 调控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第12-13页
    1.3 原核生物转录调控蛋白的结合位点第13-16页
        1.3.1 调控蛋白结合位点的结构第13页
        1.3.2 原核生物转录调控系统的分类第13-16页
    1.4 原核生物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方法与进展第16-23页
        1.4.1 DNA-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第16-19页
        1.4.2 DNA-蛋白相互作用位点的研究方法第19-22页
        1.4.3 靶基因表达量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23-24页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4-27页
第二章 变形假单胞菌2-酮基葡萄糖酸利用操纵子的鉴定第27-51页
    2.1 实验材料第27-32页
        2.1.1 菌株及质粒第27-28页
        2.1.2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第28-31页
        2.1.3 培养基第31页
        2.1.4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41页
        2.2.1 变形假单胞菌kgu操纵子中结构基因的共转录分析第32-34页
        2.2.2 变形假单胞菌ptxS-kguE复合区域启动子区的鉴定第34-40页
        2.2.3 引物延伸实验第40-41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2.3.1 变形假单胞菌总RNA的提取和鉴定第41-42页
        2.3.2 变形假单胞菌kgu操纵子中结构基因的共转录分析第42-43页
        2.3.3 变形假单胞菌ptxS-kguE复合区域启动子区的鉴定第43-48页
        2.3.4 变形假单胞菌kgu操纵子的转录起始位点的确定第48-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变形假单胞菌PtxS蛋白与2-酮基葡萄糖酸利用操纵子的相互作用第51-69页
    3.1 实验材料第51-54页
        3.1.1 菌株及质粒第51页
        3.1.2 主要试剂及配制第51-54页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4页
    3.2 实验方法第54-61页
        3.2.1 变形假单胞菌PtxS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54-57页
        3.2.2 变形假单胞菌PtxS蛋白与kgu操纵子启动子区的特异性结合第57-60页
        3.2.3 变形假单胞菌PtxS蛋白与kgu操纵子启动子区的结合位点分析第60-61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3.3.1 重组蛋白PtxS的表达与纯化第61-63页
        3.3.2 重组质粒pMD19-T-Pkgu的构建第63-65页
        3.3.3 变形假单胞菌PtxS蛋白与kgu操纵子启动子区的特异性结合第65-66页
        3.3.4 变形假单胞菌PtxS蛋白与kgu操纵子启动子区的结合位点第66-68页
        3.3.5 变形假单胞菌kgu操纵子启动子区的结构第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 变形假单胞菌PtxS蛋白对2-酮基葡萄糖酸利用操纵子转录的调控第69-77页
    4.1 实验材料第69页
        4.1.1 菌株及质粒第69页
        4.1.2 主要试剂第69页
        4.1.3 主要仪器设备第69页
    4.2 实验方法第69-72页
        4.2.1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PtxS蛋白对kgu操纵子转录的调控第69-71页
        4.2.2 基于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验证PtxS蛋白对kgu操纵子转录的调控第71-72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4.3.1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第72-74页
        4.3.2 lacZ报告基因融合实验结果第74-75页
    4.4 实验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7-81页
    5.1 全文主要结论第77-79页
    5.2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致谢第91-93页
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花生油中AFB1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玉米胚芽ACE抑制肽超声辅助酶解和酶膜耦合制备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