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乳品加工工业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牦牛乳清蛋白热变性机制及乳蛋白的热凝聚作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9-38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2 牦牛乳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第20-25页
        1.2.1 牦牛乳蛋白质组成和含量第20-21页
        1.2.2 酪蛋白结构及性质第21-23页
        1.2.3 乳清蛋白含量及其组成第23-25页
    1.3 乳清蛋白的热变性和热凝聚作用第25-30页
        1.3.1 α-La和β-Lg的热变性第25-27页
        1.3.2 影响乳清蛋白热变性的因素第27-28页
        1.3.3 乳清蛋白的热凝聚作用第28-30页
    1.4 乳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第30-36页
        1.4.1 乳的热稳定性第30-31页
        1.4.2 乳蛋白的热凝聚作用和乳胶体稳定性第31-32页
        1.4.3 热诱导引发的化学变化第32-35页
        1.4.4 乳成分对乳热稳定性的影响第35-36页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36-38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8-48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第38-40页
        2.1.1 主要试剂第38-39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39-40页
        2.1.3 牦牛乳样品采集第40页
    2.2 测定方法第40-42页
        2.2.1 HPLC法测定乳蛋白第40页
        2.2.2 凝胶电泳分析第40页
        2.2.3 HPLC-MS-MS分析α-La和β-Lg第40-41页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α-La和β-Lg第41页
        2.2.5 圆二色谱分析α-La和β-Lg第41页
        2.2.6 DSC分析第41-42页
        2.2.7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法(HP-GPC)分析乳蛋白凝聚物第42页
        2.2.8 蛋白凝聚物形态分析(TEM)第42页
        2.2.9 酪蛋白胶束粒径分析第42页
        2.2.10 乳的浊度分析第42页
    2.3 牦牛α-La和β-Lg结构及其性质研究第42-44页
        2.3.1 牦牛乳蛋白组成和含量分析第42页
        2.3.2 牦牛α-La和β-Lg的分离和纯化第42-43页
        2.3.3 牦牛α-La和β-Lg结构和性质第43页
        2.3.4 牦牛α-La和β-Lg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3-44页
    2.4 牦牛α-La和β-Lg热特性和热变性研究第44-45页
        2.4.1 牦牛α-La和β-Lg热特性第44页
        2.4.2 不同pH下α-La和β-Lg热特性第44页
        2.4.3 盐对α-La和β-Lg热特性影响的研究第44页
        2.4.4 糖对α-La和β-Lg热特性影响的研究第44-45页
        2.4.5 牦牛α-La和β-Lg热变性机制研究第45页
    2.5 牦牛α-La和β-Lg的热凝聚作用第45-46页
        2.5.1 不同热处理强度下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第45页
        2.5.2 不同热处理时间下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第45页
        2.5.3 pH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影响的研究第45页
        2.5.4 Ca~(2+)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影响的研究第45-46页
        2.5.5 磷酸盐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影响的研究第46页
        2.5.6 乳糖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影响的研究第46页
    2.6 牦牛乳酪蛋白胶束的热解聚作用第46-47页
        2.6.1 酪蛋白胶束的热解聚作用第46页
        2.6.2 不同pH下酪蛋白胶束的热解聚作用第46-47页
        2.6.3 酸诱导酪蛋白胶束的凝聚作用第47页
    2.7 数据分析第47-48页
第3章 牦牛α-La和β-Lg结构及其性质第48-65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牦牛乳蛋白组成及含量第48-50页
    3.3 牦牛α-La和β-Lg分离和纯化第50-51页
    3.4 牦牛a-La和β-Lg基本性质及结构第51-59页
        3.4.1 HPLC-MS-MS测定α-La和β-Lg第51-52页
        3.4.2 α-La和β-Lg基本组成和性质第52-53页
        3.4.3 α-La和β-Lg氨基酸组成和一级结构第53-56页
        3.4.4 α-La和β-Lg二级结构第56-57页
        3.4.5 α-La和β-Lg结构域第57-58页
        3.4.6 α-La和β-Lg三级结构第58-59页
    3.5 牦牛α-La和β-Lg生物学功能第59-63页
        3.5.1 α-La和β-Lg亚细胞定位预测第59-60页
        3.5.2 α-La和β-Lg跨膜区预测第60-61页
        3.5.3 α-La和β-Lg亲水性预测第61-62页
        3.5.4 α-La和β-Lg磷酸化和糖基化位点预测第62-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牦牛α-La和β-Lg热特性和热变性机制第65-85页
    4.1 引言第65-66页
    4.2 牦牛α-La和β-Lg热特性第66-69页
        4.2.1 α-La和β-Lg及α-La/β-Lg热特性第66-68页
        4.2.2 不同浓度α-La和β-Lg热特性第68-69页
    4.3 不同pH下α-La和β-Lg热特性第69-71页
    4.4 盐对α-La和β-Lg热特性的影响第71-74页
        4.4.1 Na+对α-La和β-Lg热特性的影响第71-72页
        4.4.2 Ca~(2+)对α-La和β-Lg热特性的影响第72-74页
    4.5 糖对α-La和β-Lg热特性的影响第74-75页
    4.6 牦牛α-La和β-Lg热变性机制第75-83页
        4.6.1 L-半胱氨酸对α-La和β-Lg分子中二硫键的还原作用第76-78页
        4.6.2 NEM对α-La和β-Lg巯基氧化和二硫键的抑制作用第78-80页
        4.6.3 尿素对α-La和β-Lg分子内氢键的作用第80-81页
        4.6.4 SDS对α-La和β-Lg疏水作用力的影响第81-82页
        4.6.5 Ca~(2+)对α-La稳定性的影响第82-83页
    4.7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牦牛α-La和β-Lg的热凝聚作用第85-107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牦牛α-La和β-Lg的热凝聚作用第85-88页
        5.2.1 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第86-87页
        5.2.2 α-La和β-Lg热凝聚物形态第87-88页
    5.3 不同热处理强度下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第88-91页
        5.3.1 热处理强度对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88-90页
        5.3.2 不同热处理强度下α-La和β-Lg热凝聚物的形态第90-91页
    5.4 pH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91-96页
        5.4.1 pH对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91-94页
        5.4.2 不同pH下α-La和β-Lg热凝聚物的形态第94-96页
    5.5 Ca~(2+)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96-100页
        5.5.1 Ca~(2+)对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96-99页
        5.5.2 Ca~(2+)对α-La与β-Lg热凝聚物形态的影响第99-100页
    5.6 磷酸盐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100-103页
        5.6.1 磷酸盐对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100-102页
        5.6.2 不同浓度磷酸盐中α-La和β-Lg热凝聚物形态第102-103页
    5.7 乳糖对牦牛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103-105页
        5.7.1 乳糖对α-La和β-Lg热凝聚作用的影响第103-104页
        5.7.2 乳糖中α-La与β-Lg热凝聚物形态第104-105页
    5.8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6章 酪蛋白胶束解聚/凝聚作用及牦牛乳热稳定性第107-128页
    6.1 引言第107-108页
    6.2 牦牛乳酪蛋白胶束的热解聚作用第108-114页
        6.2.1 乳蛋白在乳清相和胶束相的分布第108-109页
        6.2.2 乳清蛋白在乳清相和胶束相的分布第109-110页
        6.2.3 酪蛋白在乳清相和胶束相的分布第110-112页
        6.2.4 乳蛋白组分在乳清相和胶束相的分布特性第112-114页
    6.3 不同pH下牦牛乳酪蛋白胶束的热解聚作用第114-123页
        6.3.1 不同pH和温度下乳蛋白在乳清相和胶束相的分布第114-115页
        6.3.2 不同pH和温度下乳清蛋白在乳清相和胶束相分布特性第115-117页
        6.3.3 不同pH和温度下酪蛋白在乳清相和胶束相的分布特性第117-120页
        6.3.4 不同pH和温度下乳蛋白组分在乳清相的分布第120-123页
    6.4 酸诱导酪蛋白胶束的凝聚作用第123-126页
        6.4.1 乳清蛋白-酪蛋白胶束之间的凝聚作用第123-125页
        6.4.2 乳清蛋白-酪蛋白胶束凝聚作用对脱脂乳浊度的影响第125-126页
    6.5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结论第128-129页
创新点第129-130页
展望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9-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个人简历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间碎片撞击典型航天器结构损伤模式识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冷坩埚定向凝固Ti-47Al-2Nb-2Cr-(Er,C,Mn)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