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双师教学”模式实践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乡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不容乐观 | 第12页 |
1.1.2 乡村教师培养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关键 | 第12-13页 |
1.1.3 信息化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4.1 信息化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1.4.2 “双师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20-24页 |
2 彭水县大坝村教学点教学实施情况及问题分析 | 第24-42页 |
2.1 彭水县大坝村教学点教学实施情况 | 第24-38页 |
2.1.1 教学条件 | 第25-32页 |
2.1.2 教学情况 | 第32-34页 |
2.1.3 教师情况 | 第34页 |
2.1.4 学生情况 | 第34-38页 |
2.2 彭水县大坝村教学点存在问题分析 | 第38-42页 |
2.2.1 学校专职教师缺,课程开设较困难 | 第39页 |
2.2.2 教师信息素养低,信息技术能力差 | 第39-40页 |
2.2.3 教师培训不到位,专业发展难保障 | 第40页 |
2.2.4 学生成绩不理想,自我认可度偏低 | 第40-42页 |
3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双师教学”模式 | 第42-54页 |
3.1 “双师教学”模式的提出、概念及特点 | 第42-45页 |
3.1.1 “双师教学”模式的提出 | 第42-43页 |
3.1.2 “双师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43-44页 |
3.1.3 “双师教学”模式的特点 | 第44-45页 |
3.2 “双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45-48页 |
3.2.1 群体动力学理论 | 第45-46页 |
3.2.2 协同学理论 | 第46-47页 |
3.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47页 |
3.2.4 教育公平理论 | 第47-48页 |
3.3 “双师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 | 第48-49页 |
3.3.1 学科优秀教师 | 第48页 |
3.3.2 本地课程教师 | 第48页 |
3.3.3 本地课堂学生 | 第48-49页 |
3.3.4 优质教学资源 | 第49页 |
3.3.5 技术支持团队 | 第49页 |
3.4 “双师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49-54页 |
3.4.1 “双师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 第49-50页 |
3.4.2 “双师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 第50-54页 |
4 彭水县大坝村“双师教学”模式实践 | 第54-72页 |
4.1 小学音乐课“双师教学”模式实践案例 | 第54-63页 |
4.1.1 课前准备阶段 | 第54-59页 |
4.1.2 课中实施阶段 | 第59-62页 |
4.1.3 课后交流阶段 | 第62-63页 |
4.2 “双师教学”模式实践效果检测 | 第63-69页 |
4.2.1 缓解了乡村学校专职教师短缺问题 | 第63-64页 |
4.2.2 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 第64页 |
4.2.3 实现了乡村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 第64-69页 |
4.3 “双师教学”模式实践中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 第69-72页 |
4.3.1 促进优师优质资源的制作 | 第69-70页 |
4.3.2 增强“双师”间的有效交互 | 第70-7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72-73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73页 |
5.3 未来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附录 1 学校基本情况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附录 2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第79-80页 |
附录 3 “双师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 第80-81页 |
附录 4 “双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