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引言 | 第10-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5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1.6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 1.7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5-25页 | 
| 2.1 心理资本的研究回顾 | 第15-18页 | 
| 2.1.1 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 | 第15页 | 
| 2.1.2 心理资本的结构与测量 | 第15-17页 | 
| 2.1.3 有关心理资本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7-18页 | 
| 2.2 学业支持感的研究回顾 | 第18-21页 | 
| 2.2.1 学业支持感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2.2 学业支持感的测量 | 第19页 | 
| 2.2.3 有关学业支持感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9-21页 | 
| 2.3 学业绩效的研究回顾 | 第21-23页 | 
| 2.3.1 学业绩效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2.3.2 学业绩效的测量 | 第21-22页 | 
| 2.3.3 学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2页 | 
| 2.3.4 心理资本、学业支持感对学业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2.4 文献小结 | 第23-25页 | 
| 3 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 3.1 研究理论模型 | 第25页 | 
| 3.2 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 3.2.1 不同属性学生心理资本、学业支持感、学业绩效差异性分析 | 第25-26页 | 
| 3.2.2 心理资本与学业绩效 | 第26页 | 
| 3.2.3 学业支持感与学业绩效 | 第26页 | 
| 3.2.4 学业支持感的调节作用 | 第26-27页 | 
| 3.3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 3.4 测量工具 | 第27-29页 | 
|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9-46页 | 
| 4.1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和一般描述性统计 | 第29-30页 | 
| 4.1.1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29-30页 | 
| 4.1.2 量表的一般描述性统计 | 第30页 | 
| 4.2 差异性分析 | 第30-35页 | 
| 4.2.1 性别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30-32页 | 
| 4.2.2 年级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32页 | 
| 4.2.3 生源地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4.2.4 是否学生干部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4.2.5 是否特长生对各变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 4.3 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 4.3.1 心理资本与学业绩效的相关分析 | 第36页 | 
| 4.3.2 学业支持感与学业绩效的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 4.4 回归分析 | 第37-46页 | 
| 4.4.1 心理资本与学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 4.4.2 学业支持感与学业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 4.4.3 心理资本、学业支持感与学业绩效的层次回归分析 | 第40-46页 |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46-50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6-48页 | 
| 5.1.1 个人特征不同的学生在三变量表现不完全存在显著差异 | 第46-47页 | 
| 5.1.2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 第47页 | 
| 5.1.3 大学生学业支持感与学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 第47页 | 
| 5.1.4 学业支持感在心理资本对学业绩效的影响中起正向调节的作用 | 第47-48页 | 
| 5.2 建议 | 第48-50页 | 
| 5.2.1 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建设 | 第48-49页 | 
| 5.2.2 加强校园组织建设,提升大学生学业支持感 | 第49-50页 |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0-51页 | 
| 6.1 研究不足 | 第50页 |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附录 | 第54-57页 | 
| 个人简介 | 第57-58页 | 
| 导师介绍 | 第58-59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