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概述 | 第11-13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简介 | 第11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第11-13页 |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13-21页 |
·发酵法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发展简史 | 第13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 | 第13-14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方法 | 第14-16页 |
·发酵培养基 | 第16-17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工艺 | 第17-18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与纯化 | 第18-21页 |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 | 第21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在医药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在农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在采油工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第24页 |
·菌株发酵产物的鉴定及结构组成分析 | 第24页 |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4-25页 |
第2章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25-38页 |
·引言 | 第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实验试剂 | 第25-27页 |
·实验器材 | 第27页 |
·分离材料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28页 |
·菌株筛选和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表面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菌株的鉴定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菌株的筛选 | 第30-32页 |
·菌株SFH-6 的鉴定 | 第32-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菌株 SFH-6 发酵产物的鉴定及结构组成分析 | 第38-47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菌种 | 第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实验器材 | 第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培养方法 | 第38页 |
·发酵产物中糖组分的分析方法 | 第38页 |
·发酵产物中糖组分的鉴定方法 | 第38-39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带电性能的检测方法 | 第39页 |
·产物结构组分分析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发酵产物中糖组分分析 | 第39-40页 |
·生物表面活性剂带电性能的检测 | 第40-41页 |
·发酵产物的制备 | 第41-42页 |
·发酵产物的结构组成分析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菌株 SFH-6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7-62页 |
·引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实验菌种 | 第47页 |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实验器材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培养方法 | 第47-48页 |
·鼠李糖脂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61页 |
·鼠李糖脂定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8-50页 |
·碳源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氮源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磷源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镁离子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铁离子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种龄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培养温度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接种量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装液量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9页 |
·pH 值对鼠李糖脂产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优化前后菌株SFH-6 发酵进程比较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0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第70页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