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高粱杆发酵残渣生产生物质能源的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甜高粱简介 | 第13-14页 |
| ·生物质原料的预处理 | 第14-16页 |
| ·物理法 | 第14-15页 |
| ·机械法 | 第14页 |
| ·蒸汽爆破法 | 第14页 |
| ·高能辐射法 | 第14-15页 |
| ·微波 | 第15页 |
| ·化学法 | 第15-16页 |
| ·稀酸处理法 | 第15页 |
| ·臭氧分解法 | 第15-16页 |
| ·碱水解法 | 第16页 |
| ·生物法 | 第16页 |
| ·由生物质制备糠醛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糠醛的性质 | 第16-17页 |
| ·制备糠醛的原料 | 第17-18页 |
| ·糠醛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 ·纤维素原料的酶法水解 | 第19-20页 |
| ·纤维素酶解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 ·温度和pH | 第19页 |
| ·底物因素 | 第19页 |
| ·纤维素酶本身的影响 | 第19-20页 |
| ·其它因素 | 第20页 |
| ·纤维素酶水解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 ·纤维素酒精生产工艺 | 第20-23页 |
| ·水解发酵二段法 | 第20-21页 |
| ·同步糖化发酵法 | 第21-23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甜高粱杆发酵残渣水解及木糖降解动力学研究 | 第24-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水解产物成分的方法 | 第25-26页 |
| ·半纤维素酸水解方法 | 第26页 |
| ·木糖酸水解方法 | 第26-27页 |
|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45页 |
| ·半纤维素酸水解的响应面设计 | 第27-29页 |
| ·结果分析与响应曲面法分析 | 第29-31页 |
| ·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 | 第31-37页 |
| ·木糖制备糠醛的工艺条件 | 第37-40页 |
| ·反应温度对木糖降解的影响 | 第37-39页 |
| ·硫酸浓度对木糖降解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木糖降解的反应动力学 | 第40-45页 |
|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第41-42页 |
| ·反应速率常数计算公式推导 | 第42-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第3章 甜高粱杆发酵残渣酶法糖化的研究 | 第46-54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6-47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测定 | 第47页 |
| ·纤维素酶液制备 | 第47-48页 |
| ·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48页 |
|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 | 第48页 |
| ·实验原料的纤维素酶水解方法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 ·纤维素原料成分分析 | 第49页 |
| ·底物浓度对水解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纤维素酶用量对水解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表面活性剂对水解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摇床转速对水解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4章 甜高粱杆残渣发酵产乙醇的研究 | 第54-64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4-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55-56页 |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 ·安琪高活性干酵母的活化 | 第56页 |
| ·酶液的制备 | 第56页 |
| ·分步糖化发酵实验 | 第56页 |
| ·同步糖化发酵实验 | 第56页 |
| ·还原糖含量测定 | 第56页 |
| ·发酵液中酒精含量测定 | 第56-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2页 |
| ·分步糖化发酵 | 第57页 |
| ·同步糖化发酵 | 第57-61页 |
| ·温度对同步糖化发酵的影响 | 第57-60页 |
| ·氮源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同步糖化发酵和分步糖化发酵的比较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创新点 | 第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