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核桃破壳设备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3 现有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16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核桃破壳机理及有限元分析 | 第18-38页 |
2.1 核桃几何参数和物理特性研究 | 第18-22页 |
2.1.1 核桃外形尺寸的测量 | 第18-20页 |
2.1.2 壳厚、壳仁间隙数据分析 | 第20-22页 |
2.2 核桃破壳机理分析 | 第22-28页 |
2.2.1 集中压应力破壳机理 | 第23-27页 |
2.2.2 接触应力破壳机理 | 第27-28页 |
2.3 集中压应力破壳有限元分析 | 第28-35页 |
2.3.1 核桃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2.3.2 两对集中力作用有限元分析 | 第29-32页 |
2.3.3 三对集中力作用有限元分析 | 第32-34页 |
2.3.4 四对集中力作用有限元分析 | 第34-35页 |
2.4 接触应力核桃破壳有限元分析 | 第35-37页 |
2.4.1 接触模型建立 | 第35页 |
2.4.2 两对接触力破壳作用分析 | 第35-36页 |
2.4.3 三对接触力破壳作用分析 | 第36页 |
2.4.4 四对接触力破壳作用分析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多点挤压式核桃破壳机方案设计与结构设计 | 第38-50页 |
3.1 核桃破壳机方案确定 | 第38-39页 |
3.1.1 多点挤压式破壳机主要结构组成 | 第38-39页 |
3.1.2 多点挤压式破壳机工作原理 | 第39页 |
3.2 多点挤压式核桃破壳机主要结构设计 | 第39-49页 |
3.2.1 传动系统设计 | 第39-41页 |
3.2.2 单个入料机构设计 | 第41-42页 |
3.2.3 挡料系统结构设计 | 第42-44页 |
3.2.4 锥齿轮箱设计及选型 | 第44-46页 |
3.2.5 传动轴的设计与计算 | 第46-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50-66页 |
4.1 有限元分析法概述 | 第50页 |
4.2 线性静态结构分析概述 | 第50-51页 |
4.3 关键部件结构静力学分析 | 第51-55页 |
4.3.1 挤压块静力学分析 | 第51-54页 |
4.3.2 破壳驱动杆静力学分析 | 第54-55页 |
4.4 驱动轴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5-59页 |
4.4.1 瞬态动力学分析概述 | 第55页 |
4.4.2 主传动轴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5-59页 |
4.5 关键部件的结构优化分析 | 第59-64页 |
4.5.1 结构优化分析概述 | 第59-60页 |
4.5.2 破壳驱动杆结构优化分析 | 第60-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关键传动机构基于ADAMS的运动学分析 | 第66-76页 |
5.1 推料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66-69页 |
5.1.1 推料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66-67页 |
5.1.2 推料机构Adams运动分析模型创建 | 第67页 |
5.1.3 单个送料系统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67-69页 |
5.2 多连杆驱动机构基于Adams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 第69-74页 |
5.2.1 多连杆驱动机构运动学分析 | 第69-71页 |
5.2.2 Adams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71-73页 |
5.2.3 多连杆机构动力学分析 | 第73-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6 核桃破壳机性能试验研究 | 第76-86页 |
6.1 试验概述 | 第76-78页 |
6.1.1 正交试验概述 | 第76页 |
6.1.2 试验目的 | 第76页 |
6.1.3 试验材料和试验设备 | 第76-77页 |
6.1.4 试验方法 | 第77-78页 |
6.2 破壳工位单因素试验 | 第78-80页 |
6.2.1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78页 |
6.2.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6.3 破壳工位正交试验研究 | 第80-85页 |
6.3.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80-81页 |
6.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总结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