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2.3 对当前研究的评价 | 第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2章 解构主义思潮概述 | 第21-32页 |
2.1 解构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 | 第22-28页 |
2.1.1 解构的哲学面向:反形而上学传统 | 第22-23页 |
2.1.2 解构的伦理面向:他者、宽恕与责任 | 第23-26页 |
2.1.3 解构的政治面向:友爱政治与他者人道 | 第26-28页 |
2.2 解构主义思潮的主要思想特征 | 第28-29页 |
2.2.1 思想理念上去中心反统一的差异论观念 | 第28页 |
2.2.2 思想方式上反二元对立的差异互补思想 | 第28-29页 |
2.2.3 思想策略上反形而上学的解构主义策略 | 第29页 |
2.3 解构主义思潮对社会的双重影响 | 第29-32页 |
2.3.1 解构主义思潮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 第29-30页 |
2.3.2 解构主义思潮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 第30-32页 |
第3章 解构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 | 第32-39页 |
3.1 解构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 第32-35页 |
3.1.1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维度 | 第32-33页 |
3.1.2 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型范式 | 第33页 |
3.1.3 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借鉴资源 | 第33-34页 |
3.1.4 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化方向 | 第34-35页 |
3.1.5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师生的批判精神 | 第35页 |
3.2 解构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5-39页 |
3.2.1 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 第36页 |
3.2.2 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 第36-37页 |
3.2.3 反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同一性 | 第37页 |
3.2.4 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地位的权威性 | 第37-38页 |
3.2.5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思想行为的混乱性 | 第38-39页 |
第4章 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索 | 第39-50页 |
4.1 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点增强理论自信 | 第39-40页 |
4.1.1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39-40页 |
4.1.2 客观辩证地分析解构主义思潮的利弊 | 第40页 |
4.2 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任务为前提合理定位多元思想. | 第40-43页 |
4.2.1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 第41页 |
4.2.2 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 第41-42页 |
4.2.3 合理把握一元主导与多元补充的关系 | 第42-43页 |
4.3 以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配置为关键引领思想前沿 | 第43-45页 |
4.3.1 夯实理论基础:力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第43-44页 |
4.3.2 突出时代特色:注重关照现实与兼容并蓄的交融 | 第44页 |
4.3.3 重视境界提升:倡导理想诉求与人类情怀的向往 | 第44-45页 |
4.4 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为支撑注重配套融合 | 第45-47页 |
4.4.1 启动互联网思维的教育思维方式的丰富 | 第45-46页 |
4.4.2 防止语言冷暴力的教学话语方式的转换 | 第46页 |
4.4.3 鼓励多种可能性的文本解读方式的创新 | 第46-47页 |
4.4.4 重视方式方法的针对性研究和配套融合 | 第47页 |
4.5 以构建双主体式新型师生关系为保障提升人文关怀 | 第47-50页 |
4.5.1 学会尊重:秉持平等与感恩的教学原则 | 第48页 |
4.5.2 鼓励思考:允许批判与质疑的教学态度 | 第48-49页 |
4.5.3 注重引导:坚持对话与沟通的教学过程 | 第49页 |
4.5.4 重视激励:侧重成长与进步的教学评价 | 第49-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