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一) e-learning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各国广泛关注 | 第10页 |
(二) e-learning与传统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第10-11页 |
(三) e-learning能够提升学生数位素养 | 第11页 |
(四) e-learning在台湾教学中的应用值得借鉴 | 第11页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6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一)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二) 研究个案的选定 | 第17页 |
(三) 研究的前期工作 | 第17-18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e-learning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一) 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的前提假设 | 第20页 |
(二) 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原则 | 第20-21页 |
(三) 多媒体认知学习理论模型 | 第21页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第21-23页 |
(一) 认知负荷的三种基本类型 | 第21-22页 |
(二) 人类认知架构 | 第22页 |
(三) 教学对认知负荷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台湾e-learning教学的运行分析——以埔里国中为例 | 第23-32页 |
一、e-learning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一) 课前准备 | 第23-24页 |
(二) 教学过程 | 第24页 |
(三) 教学评价 | 第24-25页 |
二、e-learning技术环境 | 第25-26页 |
(一) 网络设备卡顿情况 | 第25页 |
(二) 信息安全关注程度 | 第25-26页 |
三、e-learning参与者分析 | 第26-29页 |
(一) 学生参与e-learning分析 | 第26-28页 |
(二) 教师参与e-learning分析 | 第28-29页 |
(三) 家长的支持度 | 第29页 |
四、学校e-learning相关培训频率 | 第29-30页 |
五、e-learning教学资源开发 | 第30-32页 |
(一) e-learning资源开发频率 | 第30-31页 |
(二) e-learning资源形式丰富度满意度 | 第31页 |
(三) e-learning资源实用性评价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台湾e-learning教学的优势分析——基于埔里国中和165中学的比较 | 第32-51页 |
一、课堂教学应用对比 | 第32-34页 |
(一) 课前准备对比 | 第32页 |
(二) 教学过程对比 | 第32-33页 |
(三) 教学评价对比 | 第33-34页 |
二、e-learning技术环境对比 | 第34-37页 |
(一) 网络设备卡顿情况对比 | 第34-35页 |
(二) 信息安全关注程度 | 第35-37页 |
三、e-learning参与者对比 | 第37-44页 |
(一) 学生参与e-learning教学对比 | 第37-41页 |
(二) 教师参与e-learning教学对比 | 第41-43页 |
(三) 家长对e-learning支持度对比 | 第43-44页 |
四、学校e-learning相关培训频率对比 | 第44-46页 |
(一) 教师参与数字化设备使用培训频率对比 | 第44-45页 |
(二) 教师参与数字化学习比赛及活动频率对比 | 第45-46页 |
五、e-learning教学资源开发对比 | 第46-51页 |
(一) e-learning资源开发频率对比 | 第46-47页 |
(二) e-learning资源形式丰富度满意度对比 | 第47-49页 |
(三) e-learning资源实用性对比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台湾e-learning之于内地教学的启示 | 第51-56页 |
一、加大e-learning的推广力度 | 第51页 |
(一) 国家应加强教育政策的引领作用 | 第51页 |
(二) 教育部门制定e-learning推广计划 | 第51页 |
二、营造高速、安全的e-learning环境、完善配套使用规范 | 第51-52页 |
(一) 完善网络配置 | 第51页 |
(二) 校园建立信息设备基础设施使用规范 | 第51-52页 |
(三) 鼓励企业参与e-learning设施配置 | 第52页 |
(四) 引导学生善用基础设施 | 第52页 |
三、加大e-learning资源开发力度 | 第52-53页 |
(一) 缩短开发周期 | 第52页 |
(二) 丰富适用性强的资源种类和形式 | 第52-53页 |
(三) 提供优质e-learning资源 | 第53页 |
(四) 构建云端教育资源共享 | 第53页 |
四、提升师生e-learning素养 | 第53-54页 |
(一)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 第53页 |
(二) 提升学生e-learning素养 | 第53-54页 |
五、学校、教师、家长形成合力推进e-learning发展 | 第54-56页 |
(一) 上行下效,学校鼓励e-learning发展 | 第54页 |
(二) 建立教师e-learning团队 | 第54-55页 |
(三) 增强家长对e-learning的认同感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附录一:e-learning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第60-61页 |
附录二:e-learning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及家长卷) | 第61-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